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临湘市 >> 临湘市美景 >> 正文 >> 正文

天心区历史步道路线图详解妙高峰三泰街

来源:临湘市 时间:2021/4/21
年6月2日,应长沙市天心区人居环境局之邀,一起踏勘天心区历史步道,从妙高峰往北步行,直至三泰街口,与开福区藩城堤口对接,全长2.8公里。沿路仔细考察了各文化结点,对路线作了适当调整。

天心区历史步道路线图

兹将从南至北各街巷的历史文化依次梳理如下。

1.妙高峰巷

妙高峰旧为长沙城南第一名胜,位于今天心区书院路东侧湖南第一师范校舍后,海拔70米,亦为这一带的地片名。南起第一师范,北至青山祠的一条曲折老街,名为妙高峰巷。明崇祯《长沙府志》云:“妙高峰高耸云表,江流环带,诸山屏列,此城南第一奇观。”清嘉庆进士、两江总督陶澍《长沙竹枝词》云:妙高山色画屏新,妙高山下水粼粼。多少游人不知味,出山何似在山真。

妙高峰巷

南宋张浚、张栻父子在此创城南书院,建有纳湖、卷云楼等十景,明末荒废,善化禀生俞仪《九日集妙高峰》诗曰:

道脉开南楚,朱张仰昔贤。

往来同讲席,沿革又荒烟。

石断苔痕古,碑残绿字悬。

来游重九日,怀古意茫然。

后在城南书院废址上建起了高峰寺,登临者渐多。直到清道光二年()湘抚左辅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迁至妙高峰,这里才又是一片弦诵之声。著名学者何绍基、余廷灿、郭嵩焘、王先谦等先后担任城南书院山长,曾国藩、左宗棠、黄兴、杨毓麟、杨德麟、黄兴、杨昌济等先后在城南书院读过书。

光绪二十九年()废书院,改办城南师范学堂,年改为湖南第一师范。第一师范全称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前身为湖南师范馆、中路师范学堂,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九年(),首任监督为清末湖南省议长谭延闿。中路师范学堂时称南楼,今存《南楼记》碑拓片,刘人熙撰,谭延闿书。

年抢米风潮中被损毁的中路师范学堂(南楼)

南楼记拓片喻科辉供图

宣统三年(),校址迁建于书院坪城南书院遗址后。校舍仿日本青山师范(今东芸大学)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坐东朝西,由师范部和附属小学部两大建筑群组成,平房与二层楼房有机结合,栋栋之间或有走廊,或由亭阁连接,形成四合院落。年毁于“文夕”大火。—年复建,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亥革命后,中路师范学堂于年2月改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年又改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所在城南书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范学校进入了全面实行民主主义教育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阶段的开创者是两度任一师校长的湖南民主教育家孔昭绶。

民国初期第一师范,图为穿着制服的学生出发开展户外活动

孔昭绶(—),字竞存,孔子后裔,长沙府浏阳县人,湖南高等师范毕业,曾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民国初年,他历任长沙多所中学、师范学校的教员,年,被任命为第一师范校长。年1月由于他赞同反袁而遭到汤芗铭的缉捕,被迫出走日本,由张干接任校长。直到年6月袁世凯死后,汤芗铭被赶出湖南,孔昭绶从日本归国,再次被任命为一师校长。在两次担任一师校长期间,孔昭绶本着“采最新民本主义规定教育方针”,“以人格教育、军国民教育、实用教育为实现救国强种唯一之教旨”的教育思想,对一师的教育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年张敬尧据湘,孔昭绶被迫再度辞职。年当选湖南省议会副议长。后任第二集团军少将参议、国民政府考试制度史编辑等职。

第一师范以“造就小学教师”为目的,百余年来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教师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当中后来不少人成为优秀的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师生中载入《辞海》者达四十六人之多。从至年,青年毛泽东在这里学习五年半,毕业后又一度任该校国文教员和附小主事。他对母校一往情深,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谈及他当年在一师的生活。毛泽东在学习期间曾引用明代学者胡居仁之联语,书写一联,以作座右铭,联云: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年第一师范第八班合影,第四排右起第二人为毛泽东

年10月,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中曾详细地回忆了那段难忘的经历。他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经历了不少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最初的社会经验也是在这里取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并作“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题词。

年著名教育家方克刚又在妙高峰创妙高峰中学(今长沙第十一中学的前身),年建南轩图书馆,谭延闿题写馆名,藏书达1.7万册,还藏有甚多珍贵报刊,是当时全国闻名的民办图书馆之一。

妙高峰中学校门

妙高峰中学南轩图书馆外景

南轩图书馆还是“南社湘集”的文人雅集之所。

年南社湘集在南轩图书馆雅集

民国中期妙高峰仍是长沙一游览胜地,据年出版的《长沙市指南》载:“妙高峰为本市最高峰,其顶有平地,方可2丈,青草平铺,宛如绿褥。夏间近晚之际,坐憩其地,清风徐来,胸襟顿爽,残阳自麓山反映天际,云霞与江面烟波,互相照耀,往来风帆,悠扬掩映,诚可观也,今建亭于南峰,以供游人休息。”

妙高峰巷南侧有一条小巷名南村,其尽头两栋二层青砖楼房联体而立,坐北朝南,今为居民住宅,名“南村公寓”。左侧为妙高峰山体,陡墈上绿荫浓密,右侧即是湖南第一师范。此公寓楼系年方克刚与罗元鲲合建,花岗石基础,木楼梯、木地板,每栋面阔四间,中部二间内退建有走廊。方克刚居东栋,罗元鲲居西栋。

妙高峰南村方克刚、罗元鲲公寓

方克刚(—),字筱川,湖南平江人,教育家。幼时家境贫寒,当学徒习商,工作之余,刻苦自学,赴长沙考入中路优级师范,毕业后在平江县立中学任教英文与地理两科。年受谭延闿之命,选址长沙妙高峰,创办中路中学,公推贝允昕为校长。民国成立后学校改名公立第一中学,年改为妙高峰中学,方被选任校长。时值汤芗铭督湘,学校津贴减去四分之三,被迫改为私立,方及其父济川慷慨抒资办学,得以度过难关。方在校三十余载,专心致志,治学有方,学校得以发展壮大,声誉日增,进入全省前列。方克刚倡“非学无以立身,非教无以立国”之说,为振兴长沙教育竭尽全力。抗日战争中任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常务主任。

罗元鲲(—),号瀚溟,湖南新化人,历史学家。光绪二十四年()在湖南实业学堂读书,光绪三十二年()毕业于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因成绩优异,监督谭延闿留他在学堂服务,他婉言谢绝后回到新化,在新化中学任教七年。后到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是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时的老师。罗元鲲对毛泽东器重有加,曾将珍藏的《二十四史》借其阅读。罗博学多才,著有《中国近百年史》等。年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

此后,还有谢冰莹、严怪愚、向恺然等人入住于此。

2.光裕里

光裕里南起妙高峰巷与青山祠的交汇处,北止劳动西路(原灵官渡街),为弯曲街巷。西与青山祠巷相连,青山祠祭祀的宋代福王赵汝愚,又称八方王爷,其墓园在妙高峰北麓。有灵官和八方王爷的灵光护佑,故称光裕里。

光裕里

在光裕里两百多米的小巷内集聚了长沙市湘剧院、长沙市花鼓戏剧院、天心区文化馆、天心区青少年宫4家文化单位。20世纪80年代初,青山祠社区戏剧气氛浓厚,民间戏剧活动频繁。当时的南区文化馆在馆长刘瑞其的倡导下,坚持戏剧演出,深得群众喜爱,人们称此地为“戏窝子”“南馆现象”。年,首届湖南“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开幕,全省15个民间剧团演出了3个月,一炮而红。自年开始,“映山红戏剧节”成为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唯一的民间戏剧节,改名为“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每两年举办一次,前五届都在长沙举行,从而使一条街一举轰动全国。年10月,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在长沙开幕,有辽剧、扬剧、锡剧、黔剧、闽剧等45个剧种参与演出,光裕里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年长沙市街巷提质改造工程中,光裕里和由义巷被修建为“戏剧一条街”。仿古门楼,木雕门窗,呈一派古朴的传统风貌;飞天引路,桃杏相依,呈现百般葳蕤的梨园春色。更为别致的是,生、旦、净、丑各种戏剧脸谱,扇、巾、斧、钺等各种戏剧道具模型,关汉卿、田汉、欧阳予倩等戏剧名家的画像,以及映山红戏剧节历年的金奖剧目、传统湘剧花鼓戏剧照等,都制成了生动的浮雕或漆画,镶嵌在“戏剧街”两厢的围墙上。

光裕里文化墙

参加映山红戏剧节演出部分剧种有湘剧(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衡阳)、京剧(北京)、沪剧(上海)、粤剧(广东)、高甲戏(福建)、闽剧(福建)、评剧(辽宁)、黔剧(贵州)、萍乡采茶戏(江西)、蒲剧(山西)、川剧(重庆)、山歌剧(广西)、中路梆子(山西)、上党梆子(山西)、眉户戏(山西)、北路梆子(山西)、秦腔(陕西)、河南梆子(河南)、楚剧(湖北)、汉剧(湖北)、荆州花鼓(湖北)、莆仙戏(福建)、歌剧(浙江)、扬剧(江苏)、辽剧(辽宁)、常德丝弦(湖南)、曲剧(云南)、豫剧(河南)、曲剧(河南)、黄梅戏(安徽)、越剧(上海)、祁剧(湖南)、评剧(河北)、川剧(四川)、越剧(浙江)、平调戏(浙江)、锡剧(江苏)、阳剧(湖南)、花鼓戏(益阳)、淮北梆子(安徽)等。

南区文化馆

光裕里北出口的劳动西路系年拆除灵官渡街、灵官渡等老街而修建。灵官渡为渡口名,亦为街名,位于今劳动西路至湘江路口。明崇祯《长沙府志》载:“灵官渡,善化西,古皆于此渡江,无风波险。”为何此处无风波险,《图书集成·职方典》解释说:“惟此处江心中有洲,虽大风,无浪。”大概有人便以为有灵官相佑,故命名为灵官渡了吧。“灵官”是古代楚国王权与神权合一而形成的官僚系统。楚王是“灵官”系统的最高领导核心,称为“灵修”。该书又说:“于此过渡至洲,横行百步,江心一带有浮桥,在岳麓书院登岸,里人最称便焉。”

灵官渡灵仙祠

清乾隆八年(),两任湖南巡抚阿里衮、蒋溥,为“力济巨川”,先后大修古渡口。正在湖南办案的御史胡定还慷慨解囊,捐出自己的俸禄以支持这一善举。乾隆十年(),善化县知县明英重建碑亭,并作《重建灵官古渡碑记》。碑记对两任湘抚整修灵官渡之义举大加吹捧,赞辞虽过,骈对颇工。记曰:“士民感激于浩荡恩漪,诗删匏叶;泳游于澄清化日,歌满桃花。峰峰传弦诵之声,八百孤寒此日,中流自在;脉脉绘文章之状,三千锦绣之朝,济胜何多。”

灵官渡老街

灵官渡老公馆

年,长沙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朱昌琳与汪诒书等在灵官渡合力创建湘裕炼锑厂,开长沙炼锑业先河。年梁焕奎又在附近创建华昌炼锑公司。灵官渡因之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矿产品转运码头,灵官渡价格一度成为锑矿行情的晴雨表。年,谭延闿第三次督湘时,辛亥革命志士刘昆涛自株洲迁葬于岳麓山,因执绋之便,灵柩从灵官渡下河直达对岸的牌楼口。

3.沙河街

从光裕里往北横穿劳动西路即抵沙河街。沙河街南起劳动西路,往东北向达祝威岗。沙河街东段原名礼贤街,因纪念陶侃之母而名,原有贤母祠,后改为陶公祠。

沙河街旧影

陶侃(—),系晋代名将,字士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以军功封为长沙郡公,拜大将军。晋永嘉五年(),杜弢领导10万流民在长沙起义,席卷湖湘,直逼荆州。永嘉七年(),陶侃率周访等部与义军激战武昌,使荆州转危为安,升为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次年,陶侃统军入湘,直抵长沙,屯兵于城西,与义军隔江对峙,并于建兴三年(),打败杜弢,占领长沙。陶侃雄毅明断,勤于吏职,深为长沙百姓爱戴。

相传陶侃年轻时居于此。一日,陶侃的朋友范逵来访。其时,陶家境贫寒,其母恐怠慢了儿子朋友,遂把自己的长发剪下,换来酒菜款待客人。这便是“截发留宾”典故的由来。人们为了纪念陶侃母子,就在相传他们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贤母祠,后改为陶公祠,这条街也称之为礼贤街。明嘉靖四年(),善化知县吕廷爵将祠改建成书院,名“惜阴书院”。以后书院屡兴屡废,又说西迁至灵官渡之惜阴街,但陶公祠则一直在礼贤街上延存至“文夕”大火后。

沙河街文化墙

传说陶侃任官广州时,每天将一百口砖,早晨搬出来,晚上又运进去,坚持以恒。清张埴《陶公祠怀古》云:

运甓从知保令名,英雄心事最分明。

防江那用邾城戍,种柳争夸太尉营。

肝胆只期酬晋室,敦盘何必狎齐盟。

萧条旧垒湘天冷,愁见寒鸦向晚鸣。

又有佚名《陶公祠》联云:

渡江共二三字,山游射蟒名台,为追话武力;

今世又十六国,云扰在州运甓,恐无此暇时。

长沙“文夕”大火前,陶公祠门邻沙河街,门楼为戏台,内有大空坪,北为殿堂,分前后两殿,前殿有陶公铁质铸像,高约三尺许。大火后重修陶公祠,新立陶侃木质像,高大如真人,后殿为贤母殿,有陶母像及贤母娘娘横匾,香火甚旺。其实,在建立陶公祠之前,长沙早有纪念陶侃的祠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城之内郡廨西有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贾谊的朝代更在陶侃之前,想必人们推重贾谊之时,陶侃便只得让贤南迁至妙高峰下了。

沙河街今存两处著名历史旧址。一为20世纪30年代湖南锑业管理处旧址,为一栋红砖清水墙小洋楼。年10月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来湘,曾视察国货陈列馆。馆长刘廷芳陪同进行介绍。蒋宋听刘谈及创办意图及各项设施,非常满意,深为嘉许。刘因缘时会,款款进言,谈到他在美国推销我国钨锑矿砂情况,表示要改变国家矿业濒于衰败的状况。刘说:我国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有色金属在全世界占有极为重要之地位。湖南锑矿储藏量占全世界85%,江西、湖南的钨占全世界60%,云南、广西之锡占全世界之一半。这些资源均未得到充分利用,根本原因是矿业管理为无政府状态,因而洋商得以操纵,以致矿山停采,炼厂停炉,商人破产,工人失业。他正式提出矿业国有计划,并说此事非如此不为功,然阻力太大。蒋听了连连点头,表示极为赞赏,最后蒋说:“你去做,我做你的后盾。”随后,蒋召刘赴汉与相关部门讨论,并指示:“此事志在速办。”接着,资源委员会设矿业处,制定特种矿产品管制方案,于年1月在长沙沙河街成立锑业管理处,刘廷芳任第一任锑业管理处处长,随后兼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锑业管理处旧址

刘廷芳(—),湖南衡阳人。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年来长沙,在湖南省建设委员会任职,相继创办湖南省银行、湖南模范劝工场和湖南国货陈列馆。30年代在铁佛东街修建公馆,并曾在此居住。年赴美,后入美国籍。在美国创建廷兴公司,任董事长。年后6次回长沙,并于年94岁高龄时重游国货陈列馆。

二为德茂隆酱园。德茂隆酱园建立于清同治三年(),作坊设在沙河街,店铺设在南门口。初由晚清富商魏鹤林创办,始名“魏德茂”。魏死后,由左晓六招股合资顶买,遂改牌为德茂隆。后因股东意见分歧,一度卖与张子林一家经营,曾先后开设48个支店。主营酱园,兼营酒、香干、麻油、豆豉、酱菜等6个作坊。该店制作的香干,不仅厚薄均匀,大小合度,颜色火候始终如一,而且色、香、味俱佳,人人称赞。年以后,德茂隆以特产优质“德”字香干为竞争手段,挤垮本街的德馨长酱园。“恒泰南”“协昌裕”曾试图与其抗衡,均难以匹敌。从此,“德茂隆”独占鳌头,信誉日增,年盈利万余。

德茂隆酱园

新置德茂隆雕塑

年公私合营,成立德茂隆总店,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改名人民酱园,“德”字香干去掉了“德”字。80年代恢复“德茂隆”牌名,一直营业到20世80年代后期。进入21世纪后,有“德茂隆传人”重新拾起这块招牌,在沙河街恢复门店,重建作坊,定名为长沙市德茂隆食品工贸有限公司,但此时“德”字商标已被他人抢注,德茂隆香干不能压上“德”字了。年“德茂隆”被国家商务部重新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4.祝威岗

祝威岗南起沙河街,北至马益顺巷。《长沙市地名录》载,祝威岗原名“独桅杆”。民国时改名祝威岗。据考证,“独桅杆”雅化为“祝威岗”,源于祝良“招以威信”的掌故。

祝威岗一角

祝良,字邵卿,临湘(今长沙)人,东汉顺帝时为洛阳令,以“威勇著称,令行禁止,盗贼敛迹。阳嘉四年至永和三年(—),北方乌桓族常侵扰边境,其时祝良任并州(今山西境内)刺史,人称威武果决。据《后汉书》载,永和二年()日南郡象林县少数民族区怜等人起兵反汉,时为九真(今越南清化、河静等地)太守的祝良领旨前往平乱,祝良单骑至区怜军中,“晓以祸福,招以威信,数万人一时俱降,岭表悉平”,“祝威”由此而名。

祝威岗民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祝威岗曾一度取江青“文攻武卫”之意,改名“武卫岗”,成为长沙地名史中的一则笑话。

5.锡庆里和湘清别墅

锡庆里南起马益顺巷,与祝威岗相接,北与湘清别墅相接,为一狭窄小巷。“锡庆”二字,系皇帝的赐敕用语。锡,通“赐”。“锡庆里”庆何人、何事?清光绪《湖南通志》载,锡庆里原名三忠里,建有三忠祠。三忠祠为清咸丰六年()敕建,祀创建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有功的江忠源(新宁人)、罗泽南(湘乡人)和塔齐布(满洲人)三人。三人后分别官至安徽巡抚、浙江布政使和湖南提督。

锡庆里旧影

湘清别墅南接锡庆里,北至上碧湘街。湘清别墅原为西汉长沙王太傅贾谊的别墅。后用作街名。近代有高官在此筑宅第,也沿用“湘清别墅”之名。清代在太平街贾谊故宅旁兴建园林,园内也建有湘清别墅。

湘清别墅旧影

贾谊(前—前),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人。少时便以文著称,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旋迁太中大夫。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更定法令。后为周勃等人中伤,于汉文帝二年(前)被谪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故世称贾长沙、贾太傅。4年后召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死,谊抑郁而卒。今存赋4篇,以在长沙所作《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有名。散文成就在其辞赋之上,代表作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明人集有《贾长沙集》。另有《新书》10卷。

6.上碧湘街

出湘清别墅即到上碧湘街。上碧湘街东起黄兴南路,西至书院路北端。今为著名菜市场,书院路入口新建有“上碧湘街”石牌坊。

碧湘街菜市场

碧湘街因楚王碧湘宫位于此处而得名。碧湘宫为五代时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范营建。据史志载,在原长沙城南门之侧,即城墙的西南角还开有一门,因紧挨碧湘宫而名碧湘门。宋时碧湘宫遗址尚存。当时诗人陶弼有《咏碧湘宫》诗中云:城中烟树绿漫漫,几方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碧湘宫美丽的园林景色引来了宋代两位兼为书画家的大诗人,一位为惠洪(洪觉范),一位为黄庭坚(黄山谷)。二人在碧湘宫勾连一月有余,不忍离去。洪觉范《冷斋夜话》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段佳话:山谷在碧湘门外购一小舟赴衡州,觉范嫌其窄小。山谷笑曰:“烟波万顷,水宿小舟,与大厦千楹醉眠一榻何所异?”抵衡州后,二人还为此事多有诗词唱和。惠洪对这次不寻常的湘水行舟津津乐道,回头笑往事,作《西江月》词寄之曰:

大厦吞风吐月,小舟坐水眠空。雾窗春晓翠如葱,睡起云涛正涌。往事回头笑处,此生弹指声中。玉笺佳句数惊鸿,闻到衡阳价重。

山谷和词曰:月仄金盆堕水,雁回醉墨书空。君诗秀绝雨园葱,想见衲衣寒拥。蚁穴梦魂人世,杨花踪迹风中。莫将社燕笑秋鸿,处处春山翠重。

6年市政府立碧湘宫故址碑

元代碧湘宫废,碧湘宫一带居户渐多,终成阛阓,遂改称碧湘街。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据碧湘街攻长沙城。守城清兵架炮于城头将街面屋宇悉数轰倒。太平军撤退后,街坊逐渐修复,碧湘街冒出多家酿酒作坊。清黄本骥《湖南方物志》云:“近日商贾以碧湘门外江水造酒,不减吴中佳酿。”可见那时的湘江水尚无污染。到近代,碧湘街一带成为手工业发达之区,到处烟囱林立,灰煤蔽目,再也无复树影楼台的旧观了。年长沙商业巨头彭虞阶创立的湖南第一家机制卷烟厂——华昌烟厂就设在此街,年拆除。

抢米风潮中被饥民烧毁的碧湘街英商古诺德洋行

碧湘街是长沙“抢米风潮”的发源之地。年4月11日,长沙米价每石突破8千文大关。南门外靠挑卖河水营生的黄贵荪,劳累数日,所得竟无法买回一升米。极度悲愤之中,黄贵荪一家4口在老龙潭自溺而死。饥饿的群众再也无法忍受,冲进碧湘街一米店,揪住店主就是一顿痛打。当巡防队闻讯赶来时,大米已经抢光。碧湘街的洋行也被烧毁。愤怒的群众将前来弹压的善化知县郭中广团团围住,要求他立即开仓平粜。郭知县一看形势不对,急忙答应“担认平粜,约以翌午为期”。4月13日一早,获得郭知县许诺的饥民,便都提着米袋,挑着米桶,拥向碧湘街,人数上千。可是平粜却杳无音讯。众人连呼上当,愤怒之极。正在这时,忽然得知前日率众动手捣毁米店的刘永福被捕,数千要求平粜的饥民群众涌到里仁坡鳌山庙巡警分局。

天心区里仁坡鳌山庙(今无)

巡警道赖承裕闻讯,亲自率队前往弹压,被群众摘掉官帽,捆吊在鳌山庙侧的大树上,饱受拳打。随后饥民拥入湖南抚署大堂。巡抚岑春蓂两次下令开枪,共打死30多人。群众更加愤怒,开始放火焚烧衙门。

7.修文街和西文庙坪

从上碧湘街往西出书院路,北转约50米医院(医院),横穿西湖路,抵修文街,修文街往西再北转即至西文庙坪牌坊。修文街和西文庙坪皆因明清两朝长沙府学宫位于此而得名。因长沙府学宫的东面有善化县学宫,街道叫东文庙坪,故此地叫西文庙坪。西文庙坪呈“口”字形,东起东学巷,西止学宫门正街,南临修文街,北接泉嘶井。

修文街入口

此处今存“道冠古今”石坊,花岗石构成,高约10米,宽约6米。古石坊共分三层,最下面的石廊上面有两头凸出的半米高的石狮子,中间有石绣球。第二层雕刻的是石竹、花草。第三层是镂空的石窗,有两条一米来长的鲤鱼。“道冠古今”和“贤关”坊额的上下为“二龙戏珠”镂空浮雕,盘龙错杂,宝珠为飞舞的“中国结”所缠绕,甚为精美。石坊两面的“道冠古今”四字和“贤关”二字完好如初,只是“贤关”二字上“文革”时所划上的红叉还依稀可辨。今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坪小学内存石象一对,象高57厘米,亦为长沙府学宫遗物。

长沙府学宫道冠古今石坊因被卡在民房中而幸存

修复后的道冠古今牌坊

北宋治平元年(),潭州知州吴仲复改筑庙学为州学,王安石欣然作《潭州新学》诗以贺,是为长沙府学之始。古代文庙是供奉孔子之所,自唐以后,文庙与官学结合,行“左庙右学”之制,故老百姓习惯把学宫称为文庙。宋代州学多次扩修,规模最大的一次在绍定元年(),由知州、资政阁学士曾孝序主持,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的大理学家真德秀为之作记。记曰:“彻其陪厦,敞为新宫,凡二十有六楹。昔之暗郁倏焉亢爽,列戟之门,学匾揭焉。”

宋末元军屠城,学宫荡毁。元至元十三年(),平章阿里海牙镇潭州,以西山先生(即真德秀)祠旧址重新,改为天临路学,并碑刻《天临路学先贤祠记》。此碑未见著录,直到绪十二年()陈运溶在明伦堂侧寻得此碑,拓下碑文,后刊刻于《湘城访古录》,才得以传世。明洪武(—)年间,改为长沙府学,兵马指挥使邱广增建明伦堂,长沙知府刘清扩建庙庑斋舍,教授王褒复建射圃,学宫规模初具。天顺六年(),知府钱澍又建尊经阁(藏书楼)于明伦堂后,大诗人李东阳为之作记。嘉靖至万历间,知府孙存、潘镒、周标、吴道行等又先后修建棂星门、敬一亭、司祭所和泮池,修复大成殿,明代多年长沙府学未曾中断。天启三年()的修缮工程更为浩大,知府谢宗泽“念学宫殿庑,尤鼎革一大机务,遂捐俸纠工”“建尊经堂以培龙气,广辟水池以澄秀颖,耸文星阁以峙巽峰”,巍然之盛举矣。惜好景不常,明崇祯十六年(),张献忠率大西军攻陷长沙,将学宫付之一炬。张献忠退走后,知府周二南、督学堵胤锡尝捐修,未及竣役明朝就覆亡了。

长沙府学宫大成殿老照片

清顺治四年(),知府张宏猷修缮大殿和斋舍,重建崇圣祠、敬一亭,东西两庑筑墙柏树,始复旧观。从康熙至道光间,湖南巡抚赵申乔、陈宏谋、吴荣光等又多次扩修学宫,清代学宫也曾两次荒废。一次是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叛军攻占长沙,文庙四周成了马栏,祭器都扔到了垃圾堆里。另一次在咸丰二年(),太平军攻城,将学宫的魁星楼作为炮轰目标,半桷无存。太平军退走后,长沙、善化、湘阴3县士民捐银10万两,学宫恢复如初。史载长沙府学宫最后一次大修在同治五年(),由巡抚李瀚章主持,规模较昔更为宏敞,耗资5.5万余缗。从清光绪《善化县志》“长沙府学宫图”可窥视当时学宫的恢宏。正殿五进,依次为棂星门、大成殿、御碑亭、崇圣祠和尊经阁,西面为训导署、名宦祠、乡贤祠、射圃等,东面为教授署、明伦堂、文昌阁、屈子祠等,东南角上高耸魁星楼,可俯瞰城墙内。清光绪进士吴獬题长沙府学宫联云:

总要十年功,博览后好专攻,专攻后好博览;

何为百家货,当行中能出色,出色中能当行。

长沙文庙崇圣殿老照片

民国后长沙府学宫被省政府征用,20世纪30年代省政府主席何键还在此举行过大规模祭孔典礼。年,学宫毁于“文夕”大火,留下一系列街名。

4年,西文庙坪公布为长沙市11条历史街巷之一。

8.泉嘶井

泉嘶井南起西文庙坪,北止上黎家坡,呈曲尺形。此地原有古井,传说晚间井中发出嘶鸣之声,故名泉嘶井。有副街名趣对,把“泉嘶”嵌入联内,下联仅11字,就道出了6口井,其中陈家井、洪家井都在泉嘶井附近。联曰:东西红木四牌楼,楼中走马;彭左陈洪伍家井,井内泉嘶。

泉嘶井巷旧影

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雍正八年()长沙府学博段海生掘泉嘶井得一鼎,鼎为“范铜为之,高四尺余,三足两耳,质素,无款识,重二百余觔”。

泉嘶井91号旧影(不可移动文物)

民国长沙航运业巨头彭六安公馆位于此街91号旁,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一栋二层楼房,青砖清水砖墙,小青瓦,木门窗,二进三开间,内有天井。彭六安(—),实业家。湘阴县(今属汨罗)人。早年来长沙,在南货店学徒,后为店员。年与人合租“保定”号小火轮,l年购买“华胜”号轮船,从事内河航运。后任长沙轮船公司业务主任、长湘轮船公司经理。年长沙沦陷,彭六安为防止船只落入日军之手,毅然将所有船驳沉于江底。抗日战争胜利后。重振旗鼓,创办复华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六安任湘江轮船公司董事长兼副总经理、湖南省航运局副局长。曾任长沙市工商联副主委、湖南省工商联名誉主委、民建湖南省副主委、全国工商联执委、政协湖南省常委等。

9.上黎家坡和下黎家坡

从泉嘶井往北抵上黎家坡,上黎家坡往西抵下黎家坡。上黎家坡呈东西向,下黎家坡呈南北向,两街交接呈曲尺形。

黎家坡

上黎家坡原有私立孔道中学,与长沙府学宫原址相连。民国七年()12月,由熊希龄、吴嘉瑞、沈克刚、彭清藜、任福藜、王寿慈等创办。是年下半年,张敬尧莅湘,督军府驻学宫,后学宫被毁,前学宫董事王寿慈、朱昺曦等商请熊希龄等以办赈名义,交涉退出,增设小学。年春,建立大学、中学。年春“大革命”高潮时被勒令停办,次年春恢复小学、中学,并设国学研究班。孔道中学原址今为培粹实验中学。

下黎家坡与学宫门正街、古潭街,连成一线,全长米,宽约5米。北起人民西路(原樊西巷),南止西湖路、湘江路口。4年6月开始整治改造,是长沙市第一条动工改造的历史街巷,并公布为长沙市11条历史街巷之一。

古潭街因地处唐代古潭州碧湘门的进城之处而得名,是长沙老城区历史风貌保存较好的街区。唐至五代碧湘门早废。到清后期此处城墙新开一门,因靠近长沙府学宫,故名学宫门。从学宫门入城便是学宫门正街。

学宫门外西湖桥码头,为新建杜甫江阁所在地。下黎家坡至古潭街一线两厢小巷众多,白鹤巷、豆豉园、孝友里、石井巷、唐家湾、永湘新街、引铺巷、茶陵坪、狮子巷、凤栖园、望岳园、师敬湾、熊祠巷、古井巷、西陵里、德厚里、宇仁里、南墙湾、登仁桥、学院街、学院巷、二府坪、三府坪、成仁街、仁美园、百花村等,各具特色。其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四合院、过街楼、回楼护栏,可窥清代里巷骨架格局。

下黎家坡至古潭街一带古迹繁多,府学宫、学政衙门、登瀛桥、韩玄墓、白鹤观、陶侃射蟒台、黄香井、天妃宫、华光庙、德厚堂、梅景福公馆等,为古街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师敬湾系由“司禁湾”雅化而来,古为司狱所在,民国后改为陆军监狱,革命烈士杨开慧曾关押于此。

湖南地质调查所陈列室老照片

年,著名地质学家刘基磐在下黎家坡创建湖南地质调查所。刘基磐(—)地质学家。别号德村。湖南桂阳人,年后来长沙工作。年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攻读地质专业。年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年回国,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年辞职回湘,筹建湖南地质调查所,任所长,艰苦创业,获南京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巨额补助。又为铁道部调查粤汉铁路沙至坪石段沿线地质及矿产,将所得款项全口部用于添置图书、仪器、设备,开辟各种作业室和陈列室,率全所人员测绘和编写《湖南经济地质志》等书。抗日战争爆发,将所有设备运往重庆,并往江华开发锡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大学、中南矿冶学院教授。著有《湖南地质工作早期开展史略》等。

遐龄古井

古井巷位于下黎家坡东侧,因巷口的遐龄井而名。遐龄井,双眼,原为古遐龄庵水井。遐龄庵建于清康熙年间,光绪年间盐道熊某重修。庙外有铺屋3间,均从庙墙为界。在麻子霸有香火田5石,册名僧惠先。遐龄井至今水质尚好,古井巷居民仍用作洗涤用水。遐龄,高龄、长寿之意。梁朝慧皎著《高僧传》载《释慧远答王谧书》曰:“古人不爱尺璧而重寸阴,观其所存,似不在长年耳。檀越既履顺而游性,乘佛理以御心,因此而推,复何羡于遐龄?”长沙星是颗寿星,遐龄井是口寿井,故星沙又称“寿沙”。遐龄古井今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传忠书局刊印《曾文正公全集》

19世纪70年代,遐龄庵内建立起了一座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官办书局——传忠书局。这座书局的开设,与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有很大的关系。曾国藩一生重文兴教。清同治二年,克复安徽安庆后,他便创设了冶山书局。后来又创办了金陵官书局,刊刻《船山遗书》,刊刻完毕之后,书板被存于南京两江总督署。其时,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他的主张,相继成立官办书局。湖南巡抚毛鸿宾下令,由长沙著名学者曹耀湘主持开办传忠书局。书局成立之初,便将《湖南忠义录》编撰成书。同治十二年()书成,即改书名为《湖南褒忠录》,并刊印成册。同治十一年(),曾国藩去世,《船山遗书》的书板被运回长沙,藏于下黎家坡遐龄庵传忠书局内。光绪元年(),编修《曾文正公全集》,主编由湖广总督李瀚章和直隶总督李鸿章担当,实际编纂和刊印工作则由传忠书局承担。

梅景福公馆

学宫门正街21号,人称“梅公馆”,是一栋清水墙百年老屋,但建筑手法融入了许多西式手法。青砖,蓝瓦,两层楼房,屋顶一侧有砌着透风栏杆的凉台。从砖砌门框的大门进入是一个小型的厅堂,被3间大房间围住,一角为木制的盘旋楼梯。楼梯上方几十块透明玻璃瓦使楼梯和厅堂光线明亮。楼梯间的墙面上开着几个圆形的通风窗。老屋顶边内檐,水泥制作的水槽一直延伸到二层的凉台上。屋瓦下面是整齐的木天花板,严实无缝,既挡灰尘,又避风雨。“梅公馆”主人为民初永安福洋广货号老板梅景福,江西人。据年6月《实业丛报》载:民国初年“长沙为本省商业中心,复为消费焦点,凡外国输入品,多先输卸于此,然后散销于他市镇”,外国进口的布伞、肥皂、牙刷、袜子、卫生衣、汗衫褂、被面布、帽子、毛巾、香水、灯具及罩、玻璃器、玩具、装饰品、镜、花边等16种日用品,几乎垄断了市场。经营洋货者均多牟利,梅景福也因贩卖洋货成了巨富。梅与德国商人韩礼生关系甚密。年欧战爆发,德商撤离,全部货物降价一二成由梅收进。不久,战事吃紧,外货断绝,德货价涨几十倍,梅景福遂成富商,永安福号资本增值20余万银元,后改营颜料业。梅景福公馆今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10.衣铺街

从下黎家坡往北,横穿过人民西路(原铜铺街和樊西巷)抵衣铺街。衣铺街北起人民西路,南止坡子街。衣铺街以旧时多裁缝店和成衣铺而得名。

衣铺街民居

铜铺街拆除后,铜铺街小学犹存,原朝向铜铺街的大门,改开到了衣铺街。铜铺街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其前身是江西会馆万寿宫。据清末出版的《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载:“各属会馆,以籍贯分,江西曰万寿宫,福建曰天后宫,广东曰岭南会馆……”在这众多的会馆中,以江西帮的万寿宫规模最大。此万寿宫赐名于宋,祀江西南昌许逊。逊为晋旌阳令,弃官修道,世称许真君,他追杀蘖蛟至长沙湘江,以铁物镇蛟,遂平妖祸。清嘉道间,江西帮众姓捐资在真君殿廊庑前建戏楼、坊表,殿后建至斯堂,殿西建公正堂,万寿宫规模初具。咸丰同治年间又大修。大修后的万寿宫,关圣殿、文昌宫、财神殿、大雄殿、雷祖殿、杜康祠等一应俱全。晚清文人周芍衫题万寿宫联云:塔影栖深丛树隐;钟声飞下一江秋。

铜铺街小学存万寿宫石狮

今铜铺街小学为万寿宫故址,20世纪50年代尚存大门、大殿部分建筑,今存大石狮一对,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母狮怀抱一只小狮,栩栩如生。

11.坡子街

坡子街与衣铺街垂直,东西向,东起黄兴南路步行街,西至湘江路。据同治《善化县志》载,此街以地势坡度大而名,原有上、下坡子街之分。年将小西门正街、小正码头并入,统称坡子街。附近因坡子街而名的街道还有坡子横街、新坡子横街等。

20世纪80年代坡子街

坡子街素以商业繁华著称,清同治《长沙县志》载:“北客西陕,其货毡毛之属,南客苏杭,其货绫罗古玩之属,繁华垄断,由南关至臬署前,及上下坡子街为盛。”创立于清顺治六年()的玉和酱园,开设于康熙年间的劳九芝堂药号和重建于乾隆十二年()的火宫殿都位于坡子街。

清代还建有上元会馆、山陕会馆。自清末起,坡子街是金融业、药材业集中的地带。光绪十年()钱业同业组织财神会设于坡子街护国寺财神殿,光绪二十二年()财神庙建成,改称福禄宫,到登记注册的钱庄有40余家。

坡子街福禄宫(今无)

钱庄大户“春茂”“谦和”“裕顺长(伍厚德堂)”“万裕隆”“鸿记”等全集中在坡子街。中央银行长沙分行(医院)、交通银行、大陆银行、聚兴城银行、农工银行、实业银行、金城银行、余太华银楼、西协盛药号、同德泰药号、福芝堂药号、寿芝堂药号、信记永乐药号等也设在此街。坡子街还有与北京“荣宝斋”齐名的“师古斋”书画店,清代书画家粟谷青题《师古斋》联云:师竹友梅多乐趣;古书名画发奇香。

民国时坡子街鸿记钱庄营业间

21世纪初坡子街尚存的鸿记钱庄旧址,4年公布为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年进而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从2年起老街逐步拆除,改建为现代气息甚浓的长沙民俗小吃一条街。年,坡子街西段连同鸿记钱庄旧址作为华远集团商业开发用地的一部分被拆除。年,有多年历史的玉和酱园原址亦被拆除。

坡子街玉和园巷(今无)

《坡子街记》碑(今无)

年陈先枢应约撰写《坡子街记》,并立碑于坡子街西口,亦于年拆除。《坡子街记》全文如下:

坡子街,乃湖南省城商业老街,西起小西门,东至南正街,全长六百四十米,以踞坡而上得名。唐时已为城南市易之所,杜工部诗谓:药物楚老渔商市,郭南抱瓮亦隐几。迄有清一代,更为繁富之区,北客山陕,南客苏杭,汇聚于斯。火神、财神、老郎,三会斗胜;餐饮、药号、钱庄,百业争雄。其间牌记最久者,如火宫殿、玉和、劳九芝堂、西协盛、师古斋、余太华等,远者三百余载,近亦百数十年。时人云:小西门外,两岸居人,竹篱茅舍,远近舟楫,无不入画;小西门内,商贾辐辏,店铺栉比,货物云屯,贸迁有无。其街市之繁华,民物之丰阜,京城而外,无过于此也。

讵料日寇侵华,大难突至。一九三八年“文夕大火”,全街建筑大半毁于一旦,百年老店,顿成废墟。火后复建,然旧貌已不存矣。

二OO二年,市府议决重建商街,而火神庙、伍厚德堂、鸿记钱庄诸古旧殿堂得以保全,乃增其旧制,饰其新容,以再现其百年繁华。“青和”“大韵”脱颖而出,毅然担负振兴商街之大任。

运筹擘画,殚精尽力,规划十易其稿,居户数百动迁。历三年之艰辛,中华商街巍然而起。占地七十余亩,跻身“五一”之商圈。汇百货奇珍于一街,集吃玩逛购为一体。粉墙黛瓦,曲廊飞檐,尽显湖湘之特色。星月楼、湘韵阁、云锦街、火神舫,街中连街,店内设店,明暗相通,纵横而错杂。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老店与新商互比高低。火宫殿亦乘势而上,重塑火神之像,恢复古戏之楼,踵事增华,重光旧貌。漫步商街,沐春光秋色,采日精月华,焉不能心旷神怡,满载而归。

湘水浩荡,云蒸霞蔚。湘城有幸,名街多情。觅湘楚之古韵,尝天下之佳肴,品新世之时尚,是为商街之大观也。

12.福胜街

从衣铺街至坡子街,往西约米北转,即为福胜街。福胜街南起坡子街,北止解放西路。福胜街原宽约5米,年拆除两厢大部分建筑及福临街、木牌楼等街巷,路幅拓宽至26米。

木牌楼3号公馆(不可移动文物,今无)

福胜街旧为会馆集中之地,有中州会馆、太平会馆、苏州会馆等。中州会馆坐东朝西,前抵宫街,后抵沈姓房屋,南前抵王姓铺屋,后抵朝阳巷,北抵灵官庙、蔡周二公祠。太平会馆,康熙三十二年()建,为江南宁国府太平县会馆。

21世纪初尚存的苏州会馆旧址。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苏州会馆建于清康熙年间(—),坐西朝东。前进门楼戏台方坪,正栋为关圣殿,左为文昌阁,右为财神殿,中为翠波阁。后进,中为大雄殿,左为雷祖殿,右为杜康祠。玉和酱园和劳九芝堂药号均为苏州商人所开,他们都是苏州会馆的会董,实力雄厚,故苏州会馆号称“长沙第一会馆”。

福胜街苏州会馆拆除前旧影

民国元年(),沈克刚利用苏州会馆屋舍办起了金庭学校。20世纪40年代,大商人梅景福买下这片地基,改建为颜料号,兼作公馆。建筑面积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青砖清水外墙,开窗比例考究,内屋多为木结构。虽隔建为众多房间,但原会馆神殿、祠堂、厢房等的布局依稀可见。20世纪50年代,私房改造后成为航运职工宿舍。4年公布为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年进而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年作为华远集团商业开发用地被拆除。

13.太平街

出福胜街,横穿解放西路(原臬后街和朝阳巷),即抵太平街。太平街南起解放西路,北至五一大道西段。清嘉庆《善化县志》善化县城图上就有了太平街之街名。清后期太平街西城墙新开城门一座,名太平门。太平街的历史已有诸多著述,故此文只作简要介绍。

清末太平街

今日太平街

这一地段曾是长沙少数老街特色保持较好的街道之一,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清末、民国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从上空俯瞰,隐约可见清末民初长沙城那种民居错杂、街衢纵横的风采。小青瓦、坡屋顶、白瓦脊、封火墙、木门窗,是这一带民居和店铺的共同特色。老式公馆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天井四合院、回楼护栏等传统格局。

金线街老照片

这一地段保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贾谊故居、长怀井、金线街麻石路、清代鲁班庙遗址、辛亥革命共进会、四正社旧址、乾益升粮栈、孚嘉巷陈公馆等省市文物保护单位都在这一街区内。

贾谊故居和长怀井

共进会旧址(年烧毁)

太平街旧为著名的商业街,中国银行长沙分行最初就设在太平门口。清末江南会馆设于此街。金融机构还有农民银行、万顺祥钱庄等。街两旁行栈、货号、店铺鳞次栉比,以经销粮食、油盐、颜料、花纱、南货、鱼虾、鞭炮等为主。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最早就在太平街开设乾益升粮栈,后又转贩盐茶,开设钱庄,投资近代工矿业,成为长沙首富。朱昌琳乐善好施,耗巨资办义学、修义渡,捐巨款修驿路、疏浚新河河道,功授候补道员。乾益升粮栈旧址有幸保存至今。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其立面造型运用了西洋近代建筑手法,而山墙做法又具有明显的长沙地方特征。

乾益升粮栈旧址

街区内今日尚存的老字号旧址,还有号称长沙四大茶馆之一的洞庭春茶馆,以及宜春园戏园、百合剧院、利生盐号、杨隆泰钉子铺、老通义油漆号、美孚洋行等。20世纪80年代后,太平街形成“干货、茶叶一条街”,充满着无限商机。

清末民初西牌楼街

今日西牌楼街口

太平街北段西牌楼口新建有宜春园戏楼和“西牌楼”门坊。西牌楼东起三泰街和三兴街交接处,西至太平街,因位于明吉藩府西牌楼——遵义门外而得名。到清代,西牌楼街道上尚存丈余两方石柱对街而峙,旁有一个公斤重的大铁缸,为藩府宫中遗物。有洞庭春茶馆和百合剧院,远近闻名。

年8月16日湖南《大公报》百合剧院等电影广告

“有机更新”后的洞庭春茶馆

清同治五年()在西牌楼药王殿基上建有云贵会馆。光绪三十二年(),美国雅礼协会医师胡医院,医院的前身。同年美国雅礼协会又建雅礼大学于此街。民国时期,西牌楼店铺林立,以经营夏布、南货者为多。

医院内景

4年,太平街连同两侧的金线街、孚嘉巷、马家巷、茨山街(今卫国街)、太傅里、江宁里、西牌楼等街巷,公布为长沙市历史文化街区。

14.新胜村、胥乐园和谦吉里

太平街北端东侧有三条相连的的弯曲街巷:新胜村、胥乐园和谦吉里。通向三泰街北口,从三泰街北口横穿五一大道,即抵开福区历史步道藩城堤。

今日新胜村

今日胥乐园

今日谦吉里

民国长沙地图上,胥乐园作熙乐园,谦吉里作高井街,为茶园、酒楼、戏院集中之地。高井街原有一口水井,曰高井。年黄谷春邀湘剧名角柳介吾、张福冬等在高井街创湘春园剧场,20余年一直营业兴旺。熙乐园为茶园名。清代云阳楼也位于这一带。在本轮“有机更新”中,设计方把清代云阳楼绘画临摹至一栋老房子的墙上,巧妙地将墙上的窗户和空调机嵌入画中,浑然一体。

新绘云阳楼壁画

云阳楼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清代长沙城一著名茶楼,位于“明藩故城之巅”。楼系砖木二层结构,歇山顶小青瓦屋面,底层有木楼梯通向二层,二层临街的一面为通透式雕花栏干和活动窗棂。由于茶楼建在离湘江不远的高地上,登楼可面对岳麓山的“云阳”美景,故称云阳楼。云阳楼为“市人卖茶所也”。

道光五年(),云阳楼留下了一桩流芳千古的文坛佳话,著名学者、号称“虎痴”的黄本骥曾邀约三湘众多名士来云阳楼看山品茶,多有诗歌和唱。黄本骥首先向众名士发出了《云阳楼看山约》,约曰:“长沙秋色以麓山为胜,郡城看山以云阳楼为宜。楼踞明藩故城之巅,市人卖茶所也。选兹胜日,招集同人,扫花煮茗,为看山之会。俾旧能联,重阳可展。或凭高而作赋,或分韵以留题,善画者洒墨成图,能琴者挥弦寄兴。云峰佳处,良会难逢,本无空谷遐心,致使山灵负屈。”

黄本骥《云阳楼看山约》手迹

黄本骥(1—),字仲良,号虎痴,长沙府宁乡县人,道光举人,授黔阳县教谕。黄博览群书,知识渊深,于考古、文物、地理、方志、古史、姓氏和官职,无所不通,与新化邓显鹤、沅陵李沆训、湘潭张家榘誉为“湖南四才子”。著有《姓氏解纷》《孟子年谱》《湖南方物志》《皇朝经籍志》《郡县分韵考》《续金石萃编》等。

《云阳楼看山约》发出后,响应者非常踊跃。赴约者,互赠书画,蔚为一时之盛。黄本骥《云阳楼》一诗的跋中说:“乙酉重九后四日,集同人于云阳楼,为看山之会。时以诗画见赠者裒然成册,因题其末,以志胜游。”黄本骥《云阳楼》诗云:

平生颇结名山缘,太行太华随所鞯。

结庐况在湘江曲,开门便对后山麓。

后山之麓云模糊,秋客巧绘俛迂图。

道乡台接道林寺,中有福地仙人居。

惜为饥驱走四海,未暇遍瞰山颠迹。

偶然在家翻似客,片时曾憩劳人躯。

朅来山光正晴霁,林叶未黄苔似罽。

开筵赖有酒家楼,借与吾侪作秋禊。

黔阳夫子王江宁,一门再结通家契。

肯为李贺枉高轩,未压陈平门席敝。

座中诸客皆名流,能诗能画能觥筹。

不许簾栊暂隐蔽,要将峰岫穷雕镂。

凭栏日暮不欲去,兴酣忘是他人楼。

安得渊明不乞食,日与名师(胜友)看杀秋(山秋)。

黄诗一出,和诗如云,同为“湖南四才子”的嘉庆拔贡李沆训即兴赋《云阳楼看山联诗》,诗中记录了云阳楼诗会“管弦声沸刊茶肆,游人几为看山至”的盛况。黄本骥《云阳楼》诗和众名流的和诗,以及互赠画集为一册,今藏湖南省博物馆。

出高井街(今谦吉里)即达三泰街北口。三王街、三兴街、三泰街,三街在一直线上,南起坡子街,北止今五一大道西段,原均为明藩王府地名,意为“三王兴泰”。“三王”指吉王朱见浚之前封藩长沙的潭王、谷王和襄王。潭王为朱元璋第八子朱梓;谷王为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襄王为明仁宗第五子朱瞻墡。

三泰街

三泰街北口原有彭氏祠堂和彭氏试馆,祠堂始建于明代,清代增建试馆,今不存。湘军将领彭玉麟曾为彭氏试馆作序,著名教育家彭国钧、彭海鲲均为该祠堂族人。

END*本文来源湖南陈先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angzx.com/lxsmj/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