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羊楼洞
10月28日我辗转来到羊楼洞的时候,一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雨正弥漫在整条明清石板街上。我的狼狈状可以想见:上半身,没带雨伞的我时时为那急扑而至的细雨浇头蒙眼,目光闪烁而迷离;下半身,因为雨水浇湿了裤腿而让整条运动裤急速下坠,我不得不腾出手来揪住自己的裤腰以免露了我本就战战兢兢的行藏;中腹,因为进入湖北后撞见的突然降温以及自赤壁来路上短途车的颠簸,我的肠胃正发生着激烈的冲突,急欲寻到“下处”的尴尬搞得我内外交攻。如此窘困的身心状态下,我对羊楼洞的期待,已经不再是这条街上是不是还完整保留着当年厘金局的旧址,而是希望在这样一个原本山青水秀的所在赶紧找到一个住处,让我休养一下心神并弹压来自身体基层的反叛,然后再从容不迫地游赏这传说中的神峻之地。
可在我从赤壁市区寻找赴羊楼洞的班车时就已经心下凉了半截。只有一班车是经过这个地方的!我不由得怀疑,当年蜚声海内的羊楼镇如今还是不是一个可以轻松住下缓缓游历的镇子。到了这个如今归属于赵李桥的社区我更加明晰,我的担心是有相当道理的。
我最终还没没有寻到可以落脚的地方。凄风冷雨中,我甚至没有情致将石板街认真而细致地浏览一遍便仓皇逃去,连带着对赤壁古镇、汀泗桥、贺胜桥的畅想,一起丢弃,果决回返。
可我仍然要为这具“瘦死的骆驼”说上一句公道话:在寻觅村民们所说的洞天福天山庄的路上,我先是走了几次叉路,进而完全迷路。纵使当年那座拥有五条大街、家茶商、4万人口的砖茶重镇如今已经破败萧条,它原有的神韵,仍然通过这松峰山下的崎岖周折提醒我,“老子也曾经阔过”。
老祖宗所说的一句话足可以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圭臬:“尽人事,听天命”。羊楼洞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它可以火起来,这是一种必然;特定人事因素确实让它火了上百年,这却是一种偶然。这种必然就是它的“天”,纵使沦落依然不减风韵,自赤壁到羊楼洞那蔚为壮观的万亩茶园可以作证;这种偶然构成了一定的不可数、未可知因素,一旦出现其他更上位的偶然,它的辉煌就可能易位给别的主体。
相对于中国茶史、砖茶史、茶税史意义上的羊楼洞,必然因素是它得天独厚的区位。最适宜的纬度、最适宜的光热雨湿、最适宜的土壤、最适宜的水质、最适宜的地利和区位、最适宜的风水,确保羊楼洞成就最好的茶区之一和茶路起点之一。而太平天国遮断上梅商旅,则是羊楼洞成为晋商万里茶路新起点的偶然因素之一。可当铁路开通、战乱频起、中日战争爆发等因素接踵而来,羊楼洞的没落也便在情理之中。
羊楼洞曾经演绎中国茶税史上的一个传奇,一个再难复制的传奇。这与它曾经是中国茶史上的一个传奇是同步的。最辉煌的年景,外国人的湖北地图上,只有汉口和羊楼洞两个响当当的地名;中国的茶区地图上,羊楼洞则是湘鄂赣漫大地域的别名;茶厘地图上,羊楼洞意为着一个覆盖了诸多地区的重点税源。这般的传奇,就曾经着落在如今已经降格为“村”或“社区”的这个普遍聚落间。即便可以说如今是人走茶凉、茶去楼空,这座古镇因茶而旺的灵气犹在。就是在不久前的年11月7日,湖北赤壁市羊楼洞仍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业第一古镇”,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诺曼?凯利先生亲自授牌。看似讽刺,实系缅怀。
羊楼洞的历史变幻正提供着一个脚本,一个商事变迁与税收变迁随了特定自然、人文地理因素而跌宕起伏的历史脚本。今天我们看羊楼洞,便似在看一部已经杀青的悲喜剧。
因为未能寻到一个让我的身心和情绪得到缓解的栖息地,我在风雨中的羊楼洞没有盘桓很久。可这一场风雨,却足以让我有相当亲和的情致,去检点这座古镇的历史地理,感知它从兴到衰的风风雨雨。
一首古诗隐约揭示了羊楼洞出落为茶界重镇的天赋异禀:“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羊楼洞茶区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该地多山少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江河湖港纵横交错,土质为微酸性黄红壤土。“土壤为黄色砂质,壤土以气候温和,宜于植茶,故产茶颇盛。”加之茶区河流纵横,塘堰星罗棋布,水力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潘河、陆水、富水和淦水均为航道要津,地理区位堪称“陆扼潇汀咽喉,水控江夏通衢”。羊楼洞茶区大部分属年平均气温13——18℃,年平均降水日天,平均降雨量-mm(平均降雨mm),年日照小时,日照率25——50%,太阳辐射年总量为85——千卡/每平方厘米,日平均气温大于10度的积温为——摄氏度,无霜期多天。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同期,雨热同季,有发展茶叶生产的良好条件。境内崇山峻岭,地形复杂,垂直高差显著,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小气候。在茶叶的生产贸易史上,中国生产外销茶叶的主要茶区,一般都在北纬23°—31°之间,最佳产区在27°—31°之间。而羊楼洞,正好处在北纬29°——30°线上,属于茶叶最佳产区。《湖北通史·明清卷》可为佐证:“武昌府蒲圻县,水多山多田少,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茶叶生长。”
山水资质左右茶品高下。乾隆版《蒲圻县志》卷之二“山川志”记载了羊楼洞“负芙蓉山而临小溪”的这一优势:“羊楼洞,距县六十里,群峰岞崿,众壑奔流,其东有石人泉,其西有莲花洞,洞下有莲花寺,出洞口为港口驿。”古镇三面环山:镇南松峰山海拔.6m;镇西山体与松峰山一脉相连,形似马鞍,故得名马鞍山;镇北北山,山体绵延。三山之间,地势平坦且由北向南略有坡度,为古镇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古镇有两条主要水系,松峰港和石人泉港。松峰港起源于松峰山,南北纵贯全镇,与石人泉港在镇南头交汇。两条水系保证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境内有九眼清泉,其中观音、石人和凉荫三泉水量最为充沛,日夕涌流穿镇而过此三泉水质优良,以其制茶,茶质坚、味醇。赤壁人耳熟能详的明代诗人廖道南的一首诗也在炫耀其林泉之美:“万嶂入羊楼,双溪绕凤丘。天开珠洞晓,月旁石潭秋。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若幽。”年《农友月刊》第8期上的一篇《湖北省农村与合作情报》仍然对此印象深刻:“沟中溪水,清澈见底,潺潺之声,不绝于耳,颇饶诗韵。”雨量充沛,湿度大,雾日长,每是高品质茶叶种植的必备。我去羊楼洞赶上了在素称雅雨佳地的四川雅安都不曾遇到的连绵秋雨,而另外几篇游记中也曾经不经意提及这样的春雨、夏雨和冬雨,想来不是巧合。
唐代时,在长江中游的江南道出现了湖北、湖南、江西三大茶区,羊楼洞正届其中。年胡培芝《茶业概况》上提出,全国“产茶额最巨者,尤以安徽之祁门、江西之义宁、湖北之羊楼洞、湖南之聂家市、浙江之平水镇为最著”。其中所云江西之义宁、湖北之羊楼洞、湖南之聂家市,恰在羊楼洞茶区的辐射范围中。前清年间,羊楼洞被目为“两湖茶产制造中心”。楼洞中心茶区,包括鄂南的蒲圻、崇阳、通城、通山、咸宁以及湖南的临湘、江西的修水、鄂赣湘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区数百平方公里的区域,成为中国南方一个茶叶贸易的集散地与制作中心。晚清湖广总督府在羊楼洞及周边5个镇市设立了征收茶税的牙厘局,成为晚清湖北乡村近代工业化的一个示范区。陈国汉在《贸易半月刊》年第1卷第4期发表《羊楼洞砖茶之制造与运销》一文称:“羊楼洞之茶,系指鄂南蒲圻、崇阳、通山、通城、咸宁等县以及湘北临湘一带所产之茶而言。羊楼洞初不过蒲圻县属之一小镇,东与崇阳、通山为邻,南距通城不及百里,西接湖南临湘县境,而地处中枢,制茶又早,顾历为制茶中心。且以该地所产茶叶品质最佳,临近各地之茶,虽品质较逊,且不在羊楼洞制造,然亦假借其名,以广招徕,积沿迄今,因以成名”。年《经济汇报》上有一篇《中国茶业概论》,文中提到:“湖北之产地以崇阳、蒲圻、通山、咸宁、宜昌所产者为最著,其中尤以蒲圻为上品。湖北茶号则荟萃于通山县及羊楼洞两处,其数量亦有六七十家,而羊楼洞占十分之八”。年《首都国货导报》第30期发表一项名为《鄂省蒲圻县羊楼洞茶业概况》的工商调查称:“羊楼洞位居鄂南蒲圻南境,四周皆山,土质利于植茶,为全鄂之冠,故特负盛名。”有诗可证:“绿遍松峰誉更芳,春山如海采茶忙。千行歌绕千重翠,万亩花开万仞香。”
鄂南流行着一首茶歌唱道:“三月春风剪嫩芽,村中少妇解当家。残灯未掩黄粱熟,枕畔唤郎早采茶。”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松峰山下的羊楼洞,在唐代就已经榜上有名。唐德宗建中年间(——年),户部侍郎赵赞始立茶税。唐太和年间(——年)起,当地就开始种植绿茶,是两湖特产“松峰绿茶”的最早产地。唐《膳夫经手录》载:“蕲州、鄂州、至德三处茶税倍于浮梁”。浮梁是产茶名区,每年收税十五万贯,而鄂州茶税倍于浮梁,足见其当年已成气候。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年),全国共产茶斤两33钱,其中湖北茶区共计生产斤23两5钱,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仅次于两浙、江西和湖南;而羊楼洞茶区共产茶约斤,占湖北茶叶总产量的53.7%。戴玉华写当地乡情:“炊无曲突食无盘,藁荐当床星卧安。客到不分男女辈,火池茶罐坐成团。”罗厚瀛如此描写当地茶味:“紫屋青帘百户烟,金山山下有温泉。东关楼阁西河市,最好茶歌谷雨前。”袁枚也曾吟咏羊楼洞旗枪茶:“四银瓶锁碧云英,雨前旗枪最有名。嫩绿忍将茗碗试,清香先向齿牙生。”
从一则税收故事也能见出羊楼洞早年的茶事浮华。宋代以后,随着饮茶风盛、茶类丰富和茶叶贸易的崛起,植茶面积逐渐扩大,当时的兴国、崇阳和通城等地曾一度出现“民不务耕织,惟以植茶为业”的趋势。太平兴国初年,崇阳县令张咏预期茶事的兴盛必然招致税柄的设定而呈现茶课畸重的走向,临机决断“拔茶植桑”。这一不由分说的长官意志一度叫百姓苦不其后官府榷茶,鄂州其他各地茶园户或失业或贫困不堪,独崇阳县以缣纳税,免遭其害,生活安定富足。“其为绢而北者,岁百万匹矣。”崇阳之民,转而对张咏感激涕零。
可从比较优势的角度讲,羊楼洞所独具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理交通优势造就出商品性极强的茶叶最宜成为其主导产品。无论是过分苛重的税收,还是为规避税收而采行的“拔茶植桑”,都违背了这一生产、流通规律。这恐怕也是羊楼洞茶区登峰造极于青砖茶、米砖茶重镇的内在机理。羊楼洞必将因茶与茶税名垂青史。乾隆时,其纳税体量为“茶价正费共银四十六两三钱三分六毫”,这个数字可以做为一个基准,形容它之后的飞黄腾达。
在中外茶叶交流史上,“茶”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字眼。它可以是绿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红茶等各种样貌,可以是“荼”“槚”“茗”“荈”或“茶”的不同写法,可以是“苔”(Tea)或“恰”(чай)的不同发音,可以是国家正供、税收本色,可以是坚挺的硬通货,可以是“一斤易一羊,十斤易一牛”的出口佳品。在国家的羁縻框架中,茶甚至还可以是一种政治谋略。明正德年间都御使杨一清关于茶马互市制度的一番言论可为税收地理学的至理名言:“戎人得茶,不能为害。中国得马,足为我利。至我朝纳马,谓之差发,如用之有赋,身之有庸也。彼既纳马,我酬以茶,我体既尊,彼欲亦遂。前代曰互市,曰交易,大不相侔。且金城以西绵亘数千里,以马为科差,以茶为酬价,使之远夷皆臣民,不敢背叛。如不得茶,则病且死,以是羁縻,实贤于数万甲兵矣。此制西番,以控羌戎之上策也。”
正是因为从周边少数民族到远域蛮邦的不产茶地区一见钟情嗜茶上瘾而变得“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中国茶也越来越从地区性概念扩大到国家性概念直到变成一个国际性的语汇。唐宋以降,从“以茶易马”的“茶马古道”到“彼以皮来,我以茶往”的晋商万里茶路上,始终簇拥着贩茶运茶的倥偬商旅。
要满足便于运输和保存的诸多条件,国人们喜饮的龙井、碧螺春、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君山银针、顾渚紫笋等绿茶精品因其未经发酵断难端上西洋人、俄国人的茶桌,于是,红茶、黑茶这些发酵佳品被发明了出来,“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帽盒茶”“砖茶”等建制形态被发明了出来。而羊楼洞,清代以前以朱元璋赐名的“松峰茶”驰名,清乾隆而后,则成就一个以晋商、混以俄商英商、辅以洞商为制茶贩茶主体、以恰克图为供货方向、以各色砖茶为主要经营对象的茶贸中心。早期,羊楼洞输送到汉口的茶叶有红茶、绿茶、砖茶、帽盒茶;后期,基本上则以砖茶为主,成为青砖茶(黑茶)和米砖茶(红茶)的主产区。“青砖茶”则是洞茶的主打。
青砖茶,又称“蒙古茶”,亦称“洞砖”、“黑晋茶”。游牧民族肉、奶食品吃得较多,蔬菜较少,而喝茶既可消食去腻,又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据传元代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出征时,视青砖茶如粮草,人喝奶茶能耐饥寒,马吃茶渣拌的草料力气倍增。数百年来,青砖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成为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西北少数民族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为日本、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高脂肪饮食国家奉为最佳饮料,被誉为“神秘之茶”“生命之茶”。
乾隆年间,山西茶商“三玉川”和“巨盛川”便已经在羊楼洞设庄收制砖茶,年产砖茶80万斤。“每岁西客于羊楼司、羊楼洞买茶。其砖茶用白纸缄封,外粘红纸,有‘本号监制,仙山名茶’等语。”咸丰四年到十一年(——年),山西茶商经营的羊楼洞茶号达到70多家,年制红茶30万箱,各式砖茶产量为万公斤。砖茶分为青砖和米砖,型号多种,重量1至2.5公斤不等。每箱装24至72块不等,分销往张家口、绥远、包头,直至库伦、恰克图等地庄号销售。晋商在羊楼洞生产的砖茶,其压制方法独特:“置茶叶于蒸笼中,架锅上蒸之,倾人木架压榨机,借杠杆之力压榨之,移时,在模中托出,放于楼上,听其自然干燥。”青砖茶以老青茶的茶叶、茶茎、或茶末作原料,经压制成块状茶。外形长为长方砖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无青气,水色红黄尚明,叶底暗黑粗老,在特定的地域环境条件下存放较长的陈年青砖茶还可有明显的杏仁香气。饮用时需将茶砖破碎,放进特制的水壶中加水煎煮,茶汤才浓香可口。砖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它发酵所产生的冠突曲霉,能助消化,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具有清心提神,生津止渴,暖人御寒,化滞利胃,杀菌收敛,治疗腹泻等多种功效,陈砖茶效果更好。越老就越珍贵,越陈就越香。蒲圻贡生周顺倜作《莼川竹枝词》介绍了羊楼洞制作砖茶的细节:“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
是太平天国起义凸显了羊楼洞的地理优势。原本,输俄茶叶的源头是在福建武夷山的下梅村。咸丰三年(年)太平天国起义,武夷山次第成为战区,外输茶路中断。清廷加大沿途厘金征收,晋商的运茶成本大大增加,苦不堪言。敢于冒险的晋商遂决定将茶源移至两湖地区进而选定湖南洞庭湖边的安化和湘鄂交界的羊楼洞。两湖地区的茶叶质量优质,而且水陆交通便捷,使得晋商往北运输茶叶的路程比武夷山减少了1华里,大大减低了运输成本。体现在税收地理上的优势是:从羊楼洞到汉口,比从武夷山到汉口减少了公里路程,并绕过了九江税关和多道厘卡。羊楼洞砖茶,先雇佣脚夫用独轮车运至5公里外的赵李桥,再运往12公里外的新店镇,这是羊楼洞砖茶水运的起点。运茶箱包到达新店后,由当地转运商行在新店的湾码头安排赴汉口的大木船。在差不多一百年间,新店码头极其繁忙,当时磻河里的运茶船,从沿河一直摆到夜珠桥,盛水期船只一直摆到两里外的窗眼畈。每一天,惟见泥路上车轮滚滚,腾起尘土扑扑,河下桅檣林立,坡岸上茶堆如山,跳板上、小街上、古镇里人声鼎沸。茶船队从新店起航,纵穿30公里水路的黄盖湖,从赤壁古镇进入长江,经公里水路,一天一夜即可到达汉口。
晋商的慧眼识珠让本来就做好了充分的人文地理准备的羊楼洞迅速且大幅度地崛起。同治、光绪年间,羊楼洞的制茶业进入鼎盛时期,常驻人口达到4万,茶庄达到二百多家,每年晋商收购的砖茶达余万斤,运往汉口的黑茶生货余万斤,红茶、粉红茶万斤,青茶19万斤,共计万斤。咸丰五年(年),羊楼洞设立厘金专局,经征通山、蒲圻、崇阳、咸宁、通城、嘉鱼六县茶税,并在岛口、通山、崇阳、柏敦、杨芳林周边产茶县镇设立分局,在马桥、新店、富有、虾蟆岭、沙坪五分卡,抽收茶税。当年额征银18.3万两、钱11.49万串。据称,厘局委员的品级高于县令,并兼理指导全省其他产茶区茶税的征收。这倒是很符合羊楼洞“南北楚省暨中外茶商总汇处”的身份。到光绪十年,茶税上升至98万两。羊楼洞一跃成为世界名镇,以致当时外国人绘制的中国地图上,羊楼洞镇攀于汉口,有“小汉口”之誉。年《北京实业周刊》第1期《湖北羊楼洞砖茶业之现状》一文可证:“正货出羊楼洞,次货出羊楼司、柏墩,下货出聂市,即在以上三地制造洋商制造地在汉口(按本国惟上开四地出产砖茶砖面皆印有洞庄二字,故蒙俄人只知有羊楼洞而不知其他之三市也)。”
盛极则衰。这是羊楼洞茶镇辉煌的顶峰,也是它下滑的开启。
羊楼洞茶叶市场的日渐火爆也吸引了洋商的目光,早在道光年间就已经有英商来羊楼洞采办茶叶。咸丰十一年(年),汉口开埠。同治二年(年)起,外国资本进入赤壁,英国、俄国、德国、日本、美国商人蜂拥至羊楼洞等地,拋开晋商口间环节,直接收购茶叶,就地加工。俄国皇族财阀巴提耶夫先后在羊楼洞开设顺丰()、新泰()、阜昌(4)三个制作砖茶的茶庄,每年可生产00担茶叶,到5年最盛时期,输出茶叶担,价值0万两白银。晋商与俄商的交相进入对方腹地,让茶叶贸易成为中俄两国最大的国际贸易。4年,俄商从德国西门子公司定制了压制砖茶的机器,开始用蒸汽机和水压机制作砖茶,生产效率提高几十倍。俄商的大量涌入,蒸汽机、锅炉等大量先进设备的引入,让先前主导羊楼洞砖茶生产的晋商招架不住。
又是税收因素,为万里茶路蒙上了一层阴影。由于俄商享受在天津免去半税的特权,又有畅通的水陆联运,成本大大降低,所以其贩运的茶叶逐年增加,获得巨额利润。清政府为扩充国库弥补大量的军政开支,对出口华茶和民族资本课以重税,致使华茶成本提高,竞争力下降,晋商面对处处逢关设卡的税收盘剥,元气大损,难以与俄商竞争,渐渐让出万里茶路上的主导地位。
一如英国东印度公司高薪聘请的经济间谍福琼(RobertFortune)到中国内地盗获茶树种植培育和红茶制作技术并在印度阿萨姆邦引种成功进而狙击了中国红茶的外销线路一般,年以后,俄人将羊楼洞茶树移植到苏呼米、索格茨基、奥尔格斯克、埃里斯塔维、查克瓦——巴统植物园逐渐获得成功。这意味着中国砖茶的知识产权也被破译甚至掠夺。万里茶路更加雪上加霜。
花无百日红。地少百年兴。羊楼洞的鼎盛期从年鸦片战争到年日本侵华大约经历了一百年的时光。进入20世纪,由于世界茶叶生产格局的巨大变化,铁路对旧有交通路线的冲击,特别是辛亥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引起的社会变迁,让中俄万里茶路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晋商而代之的俄商也是好景不常。年俄国爆发革命,对中国茶情有独衷的尼古拉二世被枪毙。列强干涉让新政权的局势动荡,食品极度短缺,遂宣布茶叶为奢侈品不予进口。华茶输俄之路中辍。俄茶厂倒闭。羊楼洞茶镇每况愈下。曾国藩与太平军曾战于羊楼洞,镇子没有毁;王占元、赵恒锡战于羊楼洞,镇子没有破;到抗战时期,羊楼洞终于经受不住日寇的毁灭性破坏,终至奄奄一息,再未归复至旧日风光。昔日里曾经各领风骚的“贺天子、雷公子、饶老子、邱痞子、邓婊子”渐被打回了原形。当地人对于北方晋语语系的熟稔也因人事浮沉而褪化,当我去踏访时,他们对我那还算纯正的北方话已经有很多的荒疏了。
年,我有别于以往的税收地理情趣,便主要着落于各地的古镇古村间。我踏访的标的当然是它的古意,可我侥幸的是其中尚有余温甚至盎然的古意,既非如四川平乐镇一般修旧如新的假古意,也不是如羊楼洞这样斑驳支离的潜古意。不过,让我聊以自慰的是,它毕竟还有足够多的古意可以访求。
从羊楼洞回来,我带了两件信物:一是一把雨伞,它记录了我在羊楼洞的尴尬行旅。为了找寻那个根本不知道多远、也不知道是否开张的洞天福天山庄,我购置了这件装备。正是这件装备让我还有余兴漫步在那一转眼便面目全非的街巷间等候那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经过的班车。一是一盒“洞茶”,那是赵李桥茶厂顶羊楼洞之名的复古之作,可以用来注解羊楼洞曾经的繁华与跌落。风雨羊楼洞,我在那个已经严重缩水的小村里窥见了历史的吊诡和地理的迅忽,以及税收随了税柄同生共灭的宿命。
年11月1日、8日、9日、10日第一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angzx.com/lxsmj/8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