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中学毕业后,从城市到农村务农的年轻人,是一个特殊群体。
知青回家聚临湘,茶业传承融茶场。
逐情前行七五届,峥嵘岁月四五载。
去年的金秋十月,湖南临湘乡村大地迎来了22位来自广州、长沙和岳阳客人,他们曾经是下放在该市五里公社茶场和千针大队茶场的知青,为乡、村茶场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在乡村农业经济建设中作出了功绩。
这次他们重返两茶场,依然对茶有不解之缘,为寻找失去的青春,回忆峥嵘岁月,相约来到乡村美丽的茶园。首先来到了千针坪,千针坪在历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附近有棋子山抗战遗址也有中共小沅支部旧址等旅游景点。
当年茶场回乡青年黎季秋热情接待我们,他与我们在茶场相处近3年时光,他满脸笑容介绍情况。他说千针村是临湘市五里牌街道下辖的行政村,为城乡结合区,并且近十年为了城镇建设的需要,原千针茶场大部分茶园面积己被国家征收用于城镇建设和国道拓宽改造,现在只有少量的茶树了。
五里公社茶场发展还是比较好在原基础上建成为《砖茶岭》茶园,地址在新球社区,五里公社更名为五里牌街道办事处。我们边走边看边听他介绍,回忆起时隔45年的发展和变化,却被千针村庄景像迷住了。
山,系一根腰带,着一袭长裙,水,晒一幅淡状,倒一块绿影。山之麓,鲜叶显绿,樟树吐翠,水之畔,柑橘含苞,桃花绽放。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下放在这里的情景。
那是年春季,中学毕业后下放来到茶场。虽说是茶场实际上是一片荒山,少有茶树,茶行有些残缺,一片衰老迹象,茶园周围还是荆棘丛生,显得有些荒凉。
老场长天天带着我们开荒山建茶园,经过大半年的艰苦奋斗当年就播种了亩新茶园,在原基础上面积扩大到亩茶园。
按生产季节除草施肥精心培育2年后小茶苗己生长成园,每到春季我们采摘一芽二叶的鲜叶加工做绿茶,采茶之快乐,劳动之喜悦,使我们忘记了疲劳,3年后我们陆续返城参加了工作。
中午,我们在知青茶庄就餐,知青茶庄内的餐厅,是仿人民公社大食堂,大锅灶,柴火饭,还有戴着“红卫兵"袖章的"上山下乡知青"当服务员,偶尔哼唱“知青怀旧歌"在我们经历过的人看来,还是“土味不足,洋味有余"黎季秋为我们安排了两大桌点了十六菜二汤,带有土特色菜品,饭菜十分可口。
我们吃完饭后,黎季秋继续介绍:在不远处公路边就能看见显红的《砖茶岭》三个大字。这个曾是五里公社茶场当年有多位知青在这里劳动生活的地方。进入砖茶岭就能看见保留完整源自东德的经典"霍夫曼砖窖"工业遗产的遗迹。该砖窖属环境整治范围,为了保护青山绿水,搞好生态茶园,年己关闭,现被开发旅游景点。
走进茶区规范的茶路穿行在碧绿的茶园仿佛走进了一座茶香花香的公园,看着一行一行的茶树,唱着音韵铿锵旋律流畅的知青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到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
黎季秋对我们说:茶园种植跟以往不同了现在是提倡生态环境,按照有机茶园标准种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专施有机肥。通过科学种植和管理我们的茶园基地着力打造集茶种植、茶体验、茶观光于一体的茶园综合体。
这次重返下乡茶园,就是传承文化。悠悠万里茶道,传播的文化。
临湘是南方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是"茶叶之路"的节点之一,茶园的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与韵味,在茶道上传扬。
遥想当年,知青艰苦奋斗的精神伴随着远走西域牧羊人的驼铃声声在耳边响起,竟然有临湘悠久的音符!
值班审核:凌云
校准:茶度编辑:萌茶/晓敏
同步转发:茶业周刊/网/头条/茶聊吧、腾讯、百度、凤凰、一点资讯、今日头条、新浪、搜狐等。
更多精彩专业茶文敬请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angzx.com/lxsmj/8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