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临湘市 >> 临湘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三下乡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来源:临湘市 时间:2021/8/20
白癜风科学大讲堂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01122/8424854.html

T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由此,湘潭大学法学学部赴临湘市乡村振兴帮扶团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群众、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充分认识基层、体察民情、了解社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规范和加强当地经营类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产业栽下“摇钱树”,持续助力治水村

7月19日,湘潭大学法学学部赴临湘市乡村振兴帮扶团首站到临湘市桃林镇治水村就乡村振兴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

想要脱贫致富、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必不可少。据治水村村支书陈书记介绍,治水村原有贫困户39个、贫困群众人,现已全部脱贫。但村里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年轻劳动力不足,多为空巢老人。目前治水村充分发展扶贫产业,为村里老人提供就业途径,通过产业分红等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临湘市陡岭洞茶叶专业合作社,是岳阳市唯一一个湖南省扶贫产业基地。合作社负责人理事长邓光辉介绍到,“我们合作社以基地合作的形式,由农户出土地和劳动力,合作社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并且免费赠送农药化肥,茶叶原料由我们按照市场价格保价回收。”

今年69岁的邓建国曾是治水村的贫困户,一家四口生活入不敷出。在村里决定发展茶产业作为扶贫产业后,他将自家3亩地全部种上了茶树。随着茶园产生效益,邓建国终于摆脱了贫困。邓建国笑着对帮扶团说:“3亩茶园基地,一年能卖3万多元,纯利就有1万7、8,我这日子是越活越舒坦呀!”

光伏扶贫也是作为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路径。治水村在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建立了一整套管理使用制度,加强电站设施的维护管理和收益分配管理,充分发挥光伏扶贫的最大效益。

明确将村级光伏电站发电收入归村集体收入,由村集体统筹安排使用;村级光伏电站收入除去电站运维、土地流转租金及缴纳税金后,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公益岗位和资助无劳动能力等深度贫困户,光伏扶贫项目让广大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千方百计使亿万农民多增收、有奔头,发展产业是大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点。

图为帮扶团在治水村合影

易地搬迁“挪穷窝”,奔赴美丽新生活

7月20日,湘潭大学法学学部赴临湘市乡村振兴帮扶团实地走访了临湘市易地扶贫搬迁云湖集中安置小区,在安置小区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先后走访参观了管理服务中心、集体菜园、水稻种植产业基地等地。

管理服务中心现配备有医务室、警务室、青少年中心、浮标加工车间等功能模板,能够帮助解决医疗、治安、教育及就业等多项居民需求。在青少年中心,青年志愿者们正在辅导小区的孩子们学习,此项志愿活动从居民们搬迁至此就已经陆续展开。

“我们做这个是自愿的也是志愿的,国家近几年一直在推动教育扶贫,我想作为青年大学生或许能够出一份力,能帮助到他们我们也非常开心。”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如是说。扶贫先扶智,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巩固现有脱贫成果,更为贫困家庭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为安置小区工作人员引导帮扶团调研

在服务中心大楼内设的浮标加工车间里,工人们认真做着手中的工作。工作人员向帮扶团介绍到:“我们这个工厂主要面向贫困户里的‘宝妈’、中老年人群体招工,工资计件发放,工作时间和地点的弹性都很大,这样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也能够使其兼顾家庭。

”该加工车间的场地由中心免费提供,目前能够带动小区近百人的就业,人均月收入可达数千元,能够有效解决搬迁贫困居民的再就业问题,以特色产业为龙头,拉动贫困户的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

自临湘市异地扶贫搬迁启动以来,在政府和基层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云湖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居民真正实现从“搬迁”到“搬心”的跨越,在生活、教育、就业等问题上通过发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教育与就业并行成功帮助居民们开启安居乐业的新生活,为安置小区的长远发展与振兴打下坚实的人才和产业基础。

深挖龙窖山资源,旅游开发富乡亲

7月21日,帮扶团来到了临湘市羊楼司镇龙窖山村。近年来,龙窖山村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充分挖掘龙窖山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业态,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主导,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做到三产融合,立体发展,把“一村一品、一组一特色”乡村旅游目标作为强村富民的发展之路。

走进古瑶文化展示馆,瑶族服饰、生产工具等瑶族特色物品映入眼帘,展示墙上图文并茂地向游客叙述着龙窖山悠久的古瑶历史。龙窖山是古瑶文化发源地,瑶族先民自西晋初期经洞庭湖“漂洋过海”进入龙窖山到宋朝末期举族南迁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在此留下了众多瑶族遗迹和丰富的瑶族文化。

“我们这里的特产都是从村民家直接收购来的纯天然产品,很受游客的欢迎”,山镇特产馆内,干竹笋、蜂蜜、野生蕨根粉、农窖山茶等农特产品整齐地陈列在柜架上,“我们正大力推动当地的农特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并已与相关特色企业达成紧密合作,这样既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又能帮助村民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刘主任说道。

“看,那一颗颗果实就是将要成熟的猕猴桃,等到成熟时将会有很多游客来亲自采摘,可热闹了!”龙窖山村支部委员李艳指着面前的一片果园自豪地对帮扶团说道。

图为帮扶团成员与村民了解情况

龙窖山高山水果采摘园,是在市委办等相关部门的帮扶下发展起来的湖南省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基地,种植面积达三百亩。该项目通过倾斜雇用贫困户参与日常种植、管理果园,依靠旅游扩宽销路,将所得收益进行分红,是带动该村贫困人口劳动就业,增加经济收入的重点产业。

放眼望去,果园一片生机,郁郁葱葱,远处山峦叠嶂,绿意盎然,一条水泥路在这片绿海中舒张蜿蜒向前,“修了路后真是好啊,既方便游客进村旅游,又方便我们将东西卖出去!”,正准备进果园劳作的一位村民亲切地与帮扶团交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伴随着龙窖山笃定的铿锵脚步,一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美丽的龙窖山村正迅速崛起。

油茶扶贫展成果,九丰公司聚人心

7月22日,乡村振兴帮扶团来到了白羊田镇九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了解其在扶贫领域的工作进展。

帮扶团在公司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下对公司进行了总体了解:湖南九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年落户临湘市白羊田镇的油茶产业化企业,集油茶树种植,鲜茶果加工、茶油压榨,精炼、销售全产业链于一体。企业先后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产业扶贫龙头企业,湖南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一乡一品产业促进计划产业联盟单位。

图为九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向帮扶团说明情况

目前,九丰公司在扶贫方面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自公司创办以来,积极引导林地流转,将户村民手中的亩荒山荒地流转到合作社,由公司投资开发自主经营。公司将劳务活动承包给当地农民、贫困户,当地农户每年从公司收获租金和劳务费,同时通过扶贫小额贷款资金入股保底分红、土地流转、项目合作、企业出资金等方式与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帮扶关系。目前,仍肩护着户依赖油茶产业的贫困户不返贫的任务。“自己受累与否无所谓,一定要让群众走上致富路。”九丰公司总经理刘临说道。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贫困地区要顺利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换,必须从根本上扼制产业扶贫的短期化偏向,构建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产业支撑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产业发展的连续性。

只有抓好了产业扶贫这个实现脱贫的关键,脱贫攻坚才有根本保障,才能确保乡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九丰公司采用“五统一分”打好了基础,多样参与稳定增收,公司与农户合作共赢,还充分发挥了带动作用,帮助其通过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用勤劳的双手扶贫致富。

政府亲切与座谈,共话乡村新发展

7月23日,湘潭大学法学学部赴临湘市乡村振兴帮扶团前往乡村振兴局就经营性扶贫资产管理与监督了解情况,参与座谈会。

会议开始后,临湘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夏逢响,乡村振兴局局长彭庆楚、副局长李旭芬、办公室主任刘飞翔一行对帮扶团的到来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欢迎,在听取帮扶团近日的调研成果报告后,针对帮扶团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具体回答。

对于经营性扶贫资产归属问题,李旭芬副局长表示,临湘市遵循统一标准、权属公示的原则,对所有投入的资金进行了权属登记。由于在实际操作中扶贫资金所占的比例较小,使用年限长,采取统一登记往往是最为明确易行的方式,以达到摸清项目资产“家底”的目标。

在扶贫资产的经营方面,临湘市采取了全程扶贫参与、政府与企业主体联动扶贫、扶贫产品政府收购、贫困户聘请务工、贫困户结对帮扶、企业分红六大模式,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针对扶贫资产收益问题,彭庆楚局长介绍道,临湘市扶贫办在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后,为每一位贫困户建档立卡,确保分红到位。同时,为避免经营性资产收入过低的情况,临湘市还建立了分红保底制度,为分红收益进行了兜底,保证贫困户的基础收入。

图为临湘市政府领导向帮扶团介绍情况

为应对扶贫资产处置和维修的问题,临湘市有关部门聘请贫困户担任基础岗位,负责扶贫资产的日常运转和维护,既解决了维修费用高的难题,又创造了公益岗位。在资产的监督上,临湘市政府采取三层模式,即乡镇自行监督、临湘市级层面按季度监督、纪检部门每年专项监督,保障扶贫资金资产安全。

在会议的尾声,夏逢响副市长对帮扶团的前期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并为团队的未来调研提出了三点建议,一个是要志存高远,第二个是脚踏实地,第三是要奉献拼搏,以自己的所学为乡村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通进城最后关,农特产品销天下

7月24日,湘潭大学法学学部临湘市乡村振兴帮扶团前往临湘市农特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开展“三下乡”学生暑期活动调研。本次调研以“加大力度推广农特产品,推进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向相关负责人了解直销中心经营与运作情况。

长期以来,因农产品本身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且缺乏销路或销售渠道不稳定,部分农村贫困户的生活水平难以保障,甚至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当地政府为农特产品拓展销售渠道、稳定贫困户收入,通过扶贫产品认证、政策扶持等方式引导社会企业创办并运营农特产品展示直销平台。

该直销中心采用订单式经营模式,主要负责特色农产品销售和管理,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市场价向贫困户征收农产品,打通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有效地实现产销对接。该直销中心拥有独立化的运营团队、专业化的农产品收购和配送团队,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积极开展合作,为农村贫困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

图为帮扶团在直销中心合影

临湘市政府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十分重视当地农特产品的经营与产业化发展,为收购的农特产品提供销售和宣传平台。同时,政府还指定其各单位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物资采购均从该直销中心购买农特产品,为农特产品拓宽市场,将农特产品打造成临湘市的名片之一,带动农村农业发展和贫困户创收。

“去年,我们临湘市的农产品在上海世博会进行了展出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我们把握每一个机会推动临湘农特产品走出临湘,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负责人李志辉自豪地向帮扶团介绍。

目前该直销中心已帮助数个农村贫困户打开销路,年收入屡创新高,把日子过的越来越红火。同时,农特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也走向链条化、商业化、产业化,带动了农村贫困户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长远来看,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扶持下,农特产品正实现向农特产业过渡。从财政帮扶到产业发展,将为乡村振兴带来不竭的内生动力,成长为临湘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案

杨晴排版

秦佳丽图源

湘潭大学法学部赴临湘市乡村振兴帮扶团

指导老师

吴勇刘欣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angzx.com/lxsxw/9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