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别名星城)之名,据说源于二十八宿中的轸星附星——长沙星。春秋战国时期已为楚国重镇,秦时亦设长沙郡,汉时也曾建立封国。后代亦将郡、府治所设置于此。
今长沙城位于湘江与浏阳河交汇的河谷平原东南部。其东依山势,西临湘江,南北以丘陵高地为屏障,城址的四至范围位于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平缓台地上。
汉代的城址范围,通过考古已大致确定。《史记·高祖本纪》载“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又《水经注·湘水》记载“又右径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说明吴芮封王之时,城临湘江。其后《水经注·湘水》又载“是城即芮筑也。”亦言明,从汉代之后至《水经注》成书之时,城址几无迁移。年,扩建黄兴北路时候,在其南发现了汉代的水井。说明汉代长沙城约在今中山西路北侧一带。年,在中山西路西段北侧的万达广场施工时,发现汉代水井和城墙夯土。又北,发掘出汉代墓葬。这进一步证明汉代长沙城北城墙不会越过长沙市青少年宫。至于长沙城南界,亦有大量考古材料证明其界。在年解放路南侧的施工工地上发现了汉井,年和年又在坡子街东段发现了汉代古井,迤南则无汉井出土。由此可知,南界约在坡子街与人民路间。长沙城的东界是比较稳定的。考古工作者在东牌楼、五一路南北侧和南阳街西侧的发掘出土了汉代水井。据此可知东界约在此线附近。年时,又于万达广场B座东北部发掘汉代古井,其以西再无汉井发现。因此,汉代长沙城之西界约在下河街东侧。总之,汉代长沙四至为:北至今连升街——长沙市青少年宫南部、中山西路一带,东至东鱼塘街——犁头街——文运街,南至人民西路北侧,西至下河街东侧。(参见黄朴华主编:《长沙古城址考古与研究》)。
图1汉代长沙城示意图
(底图为年《最新长沙街市详细地图》)
时至明清,长沙城得到了新的发展,改土墙为砖包,城门扩为9个——东三门、南一门、西四门、北一门。民国时期,逐渐拆除城墙,拓为环城马路。
关于长沙城的变迁,乃为本研究班上次考察重点,故本文从略。此行再次探察,择取部分影响较大的遗存进行了实地走访。于11月6日下午1:55左右,先行到达了马王堆汉墓遗址。从远处眺望,土包高高隆起,与周围平坦的地势格格不入。山上草木郁郁葱葱,周遭环境清幽。马王堆汉墓遗医院芙蓉区分院旁,被环抱于土包腰中。囿于各种原因,此遗址暂时未开放,故只在土山中环行数刻。
图2马王堆汉墓遗址外景
约在下午2:17,到达位于年嘉湖西的湖南省博物馆。此馆为年启用,背靠烈士公园,坐东朝西,外形呈“品字形”,其建筑设计富于现代感。从分别位于南北的两个入口进入一楼大厅。内部典雅素丽,供参观游览者,仅为1-3层。依据导游建议,从三楼开始参观。三楼主要展出的为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此楼层共分四个单元,依次为:序厅及惊世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永生之梦。主要陈列素纱禅衣、西汉T型帛画、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和《驻军图》等珍贵出土文物。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与《驻军图》距今约两千一百多年。《地形图》绘制方位为上南下北,河流用青色绘出,其余的用墨色描绘。描绘范围大致为今天广西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新田、广东连州以西,北至新田、全州以南,南界到达广东珠江口外的南海(可参见余斌霞的《马王堆汉墓地形图研究综述》)。《驻军图》的主区范围当在今沱江镇以东南、萌渚水以东的沱江流域之内(参见张修桂的《马王堆驻军图测绘精度及绘制特点研究》)。
图3左为《驻军图》,右为《地形图》
“T”形帛画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又一杰作。因整个幅面呈“T”形,而名“T”形帛画。画幅上宽下窄,通长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帛画用三块单层绢布拼接而成,从上而下,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
图4“T”形帛画图
二楼主题是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其中名气最大的当为“皿而全”铜方罍。罍盖内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铭文,器身内铸有“皿作父己尊彝”铭文。器身自出土后,便流失于海外,在年的时候,由政府购藏,才使得盖身合一。图5“皿而全”铜方罍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湘水孕育了湘文化。而长沙铜官窑则是湘文化的代表之一。铜官窑位于现长沙市望城区。长沙所产瓷器多喜用古诗和格言来装饰。据研究,古诗有70首,其中10首见于《全唐诗》。内容多反映民众生活情趣与所感所想。
以上是湖南省博物馆所藏之著名文物,于兹简述一二。于下午5点,考察团队离开湖南省博物馆。晚上在位于走马楼街的湖南省供销大楼上的自习室,总结了一天的考察感言,同时对论文和团队个人最近的学思进行了汇报。
图6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旁为走马楼巷)
翌日,考察的重点是长沙城,采取实地徒步的方式来了解长沙城的街巷。这次探访的中心地为走马楼。长沙有句俗语: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头走马(可参见沈小丁编著的《一个城市的记忆老地图中的长沙》)。这里的楼头走马即是走马楼。走马楼得名于明吉王朱见浚的东圃长廊可以走马。年代的《最新长沙街市详细地图》上标注了走马楼的方位。从图上来看,走马楼是一条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的街道,南接八角亭,北通南阳街。年,走马楼街施工(今湖南供销大楼、平和堂一带),在古井中发现三国吴简。于年,又于走马楼发现了汉简。这些简牍与年长沙五一广场九如斋出土的东汉简牍,共同组成了长沙简牍博物馆的重要展出文物。简牍为上古时期重要的书写材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也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图7年代的走马楼
(图上红色虚线为走马楼街)
图8衡山主要地物(底图为谷歌地球所摄)
图9光绪《南岳志》中所绘衡山图
研究班一行人于11月8日乘坐高铁自长沙至衡山西站,下车之后首先到了山麓的祝圣寺。
图10祝圣寺山门
祝圣寺始建于唐天宝间,名弥陀寺,会昌中废于灭佛运动,五代重修庙宇,宋宣和中改为神霄宫,清康熙四十四年为迎接南巡迁寺,原址改建为行宫,后南巡未果行宫关闭多年。康熙五十三年清圣祖赐“龙藏”一部,湖广总督与湖南巡抚提请将该行宫复佛寺,“归祝圣与一刹”。此后,祝圣寺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全寺共六进,第一进是牌坊式的山门,彩绘并刻有精致雕画。在第三进的天王殿之中,与其他佛教寺院布局略有不同,正面并非弥勒佛。
出寺后向西行便是著名的南岳大庙。南岳大庙共九进四重,美轮美奂,庄严雄伟,可谓“仙宸帝阙,化日光天”。南岳庙有可能隋代就定于此处,唐人李昭冲《南岳小录》载:“南岳有司天王庙,原在祝融峰顶,隋代移于山下。”光绪《南岳志》载:“《五岳记》汉书郊祀志云南岳于潜山后遂以潜山为南岳,隋文帝复移于今所。”五代时楚王马殷对南岳庙进行了多次修缮,之后历代又有多次火灾与重修,直至今日形成如此宏伟的古建筑群。大殿为圣帝殿,供奉南岳大庙主神南岳大帝,殿高31.11米,是整个南岳庙的最高建筑,全殿由72根花岗岩石柱支撑,寓意南岳72峰之数。殿内神龛供奉南岳圣帝巨型造像,高6.3米,金漆冠冕,垂绅正笏。大庙东西各有道观佛寺各八座,乃是历代香客信众捐款所修,已于改革开放后重修。顺中轴线自北门走出之后便是登山公路,可沿公路直达祝融峰顶。
图11南岳大庙大殿——圣帝殿
向山上三公里处是忠烈祠,忠烈祠建于年筹建,年完工,祠内步道和台阶全部由花岗岩铺砌,建筑亦用花岗岩砌筑,映衬着绿色的琉璃瓦屋面,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第一进牌坊镌有南岳忠烈祠五字,走过牌坊后是一个开阔的庭院,向前行便可看见七七纪念塔。塔身由五颗磨成炮弹形状的巨石组成,上刻“七七”二字。纪念塔后是纪念堂,正中有薛岳所撰《忠烈祠记》碑文,四周墙壁有26块黑色石碑,各刻有国民党军政要人的题词。出纪念堂过第四进纪念亭登上高大的台阶是忠烈祠的主建筑。大门悬挂蒋介石所书“忠烈祠”,黑漆鎏金横书木匾。大厅内有碑文“恭立忠烈祠,以祀忠烈神,我怀忠烈魂,誓为忠烈神”,落款薛岳。又有一巨碑,刻有“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
图12七七纪念塔
继续沿登山公路向上走2.5公里是一座道教宫观,名为十方玄都观。谭鑫振《半山亭记》:“半山亭居祝融峰之半,林壑幽秀,院宇清虚,名山之胜境也。”该处原为吸云庵,同治时道士谭教清改修为玄都观,后又加以扩建,开为十方丛林。年重新归为南岳道协所属,重开十方丛林,年湖南省道教协会于此成立,全真华山派王信安任会长于此办公,今玄都观最后靠山墙处有供奉王信安之神像。
图13登山步道
再向上是邺侯书院,光绪《南岳志》:“邺侯书院亦称明道山房,在烟霞峰下,唐李泌故宅也,名端居室,泌子为随州刺史时建。韩愈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盖烟霞峰即当日藏书处,有邺侯手书‘极高明’三字”。明李天植于旧址建明道山房,乾隆九年衡山知县德贵修复山房又兴办义学改称邺侯书院,光绪时移建于今址。今日书院虽无藏书,但是仍然可以在书院饱览烟霞峰的秀丽风光。
山上寺观众多,随后又路过铁佛寺、五岳殿、湘南寺、祖师殿等佛道建筑,规模都较小。自祖师殿向上继续攀登一小时左右,即是南岳衡山的主峰——祝融峰。
图14从祖师殿远眺祝融峰
祝融峰海拔.2米,高耸云霄,气势雄浑。韩愈诗云“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祝融峰上有祝融殿,据《南岳小录》载为司天霍王庙,后迁下山去。山门两联上书“寅宾日出,峻极于天”。站在祝融峰顶,全山风光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鸿儒。关于读书,他开创了“三读”法,即“复读法”“抄读法”和“游读法”。而历史地理之学恰恰是一门“游”与“学”相结合的学问。开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三驾马车”——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亦是实地勘察的大家。通过实地的堪合,不仅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领悟,更提升了思考的深度,实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乐的有机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精妙,大概只有在游学中才能体会得到。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阅读往期田野实勘笔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angzx.com/lxstc/8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