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舟,岳阳文化地图上的一个符号
张步真
当我还是一名年轻的农村工作干部的时候,就知道烟舟。那时,我在幕阜山脚下一个叫稻田村的大队驻村,当地社员常常指着幕阜山半腰的云雾深处说,那地方就是烟舟。在我的心目中,那里如仙山琼阁一样令人向往。而我第一次去烟舟,却是年金风送爽、稻谷飘香时节。
从平江县城北门出城,行约三十余里,就开始爬山。山很陡,即便是汽车,也要连续加大油门。驶过一段路面不太宽,却很平整的盘山公路,前边有一个峡口。下面的情形就得抄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了:“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只是四周山上没有桑竹,普山普岭是墨绿色的油茶林。乡谚说:油茶不空身。皆因油茶的生长规律与众不同,每年霜降前后,油茶果尚未采摘,新的油茶花就开始打苞了。油茶果刚采完,就立时开花,花谢随即挂果。默默无声的油茶林,总是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地奔向一个既定的伟大目标:那就是枝头果实累累!村子在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幕阜山半腰,设若在春秋多雾的季节,山下山岚飘逸,山巅云蒸雾煮,此时的村子,就像一叶绿色的小舟,在云雾中浮游。于是有读书人为村子取名:烟舟。烟雾之中的小舟,多么美丽的地方!
我专程访烟舟,为的是寻访一位故人。苏舆,烟舟村人。光绪三十年(公元年),苏舆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极大的荣耀,他参加北京的会试,进士及第!这之后,科举制就废除了。这就是说,苏舆是中国最后一批进士。但在彼时,由于有了学位,他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进入了皇帝的秘书班子。果然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清帝退位后,他回到故乡烟舟,潜心学术,完成《春秋繁露义证》,对汉代哲学家董仲舒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进行研究。苏舆的这部作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年3月,曾被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胡适推荐为青年学生国学必读书目之一,一时洛阳纸贵。到了年,在中共湖南省委的直接领导下,省文化出版界举全省之力,编纂浩繁卷帙《湖湘文库》,收集从远古至年湘籍人士的著作,标准是曾经影响湖湘乃至全国历史进程、体现湖湘文化内容的重要典籍,其中就有《苏舆集》。为了探幽穷赜,我来到了烟舟。
也就是这一次,苏舆的后人告诉我,上世纪四十年代,岳郡联中曾在苏家的房子里办学。当时,我仅仅是作为一个参观者,听导游讲述一个典故。及至年国庆前后,我在寻访平江老教育家李橘云先生的故事时,他的家人提到,李老师曾在烟舟的岳郡联中任教。那时,李老师还将自己的老妻和小孙女也带去了。一次,孙女生病。正是国难时期,又是在乡间,缺医缺药,小孙女高烧不退,水米不沾,眼看就会夭折。李老师夫妇急得团团转,村民们也都着急了,大家忙着找偏方、寻草药,甚至还有巫师上门作法……也不知是哪个方子见了效,李老师的孙女终于转危为安。这个令人唏嘘的生活细节,让我感受到一种温馨像暖烘烘的浮云,从时光的深处拥簇而来,让我进入到一片虽然不见刀光剑影,却能感受到血与火的历史开阔地!
原来,在烟舟,珍藏着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文化秘辛。
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泱泱华夏,遍地烽烟。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地区的许多高校纷纷内迁。这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结伴,将学校搬到长沙,然后又到南岳、涟源……最后在大后方云南昆明落脚,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岳阳也于年沦陷。入侵的鬼子,深知要征服一个民族,首先是从文化上洗脑。据《岳阳市教育志》载,年,侵略者开始实施奴化教育,在云溪、梅溪桥、城陵矶等地办起了日伪小学。眼看鬼子的手就要伸向中学教育,岳阳教育界的仁人志士,奋而抗争。他们受“西南联大”这一壮举的启发,岳郡联中校长李航寰,毅然把学生带到渭洞办学,绝不可让日本人染指。很快地,新墙河都成了血肉横飞的战场,渭洞当然也不安全了。李校长是平江人,年毕业于武汉高等师范,是一位业心执著的教育家,他带着一颗校印,回家乡平江来求援。李校长首先到了钟洞乡,这里四周是山,便于隐蔽。经过联系,选定钟洞乡翠阳村三议堂,在一处古旧民居开学。
办了一年多,因房屋太过窄小,无法容纳这么多学生和教师,就搬到靠近江西修水的土龙村。可是,这里又太偏僻,房屋也少,于是又搬回钟洞乡翠阳村。然而,房屋拥挤的问题仍旧没有解决。岳郡联中的一位职员,是烟舟村人,他见李校长不仅要抓教学,还常常为了安顿师生的住宿而寝食不安。便向他建议,把学校搬到烟舟村去。李校长来到烟舟,这里果然是一个理想的地方。
在此之前,县城的启明女子师范学校已于年搬来烟舟。人多了,房子就更紧张了,但烟舟村人还是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他们的到来。当地乡贤自告奋勇,领着李校长找房子。苏舆老翰林在为官和乡居期间,在老家盖了许多房子,他的后人开明贤达。那些房子青砖燕瓦,庄重气派,这时正好派上了用场,年春,岳郡联中在烟舟正式复课。
其时,抗日战争已进入决战阶段,岳郡联中当年招收新生80人。学生来自岳阳、华容、临湘、湘阴、平江等县,还有攸县的学生也闻信而来。教师都是来岳阳各县知识界的精英。前面提到的李橘云老师,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师范学堂数理系,还精通英语,曾在衡阳省立三中、长沙岳云中学任教……其他教师,个个学有专长。更难能可贵的是,国难时期,教师报酬低微,他们毫无怨言。没有教材,或用油印机翻印;或由教师自编,刻钢板,然后油印发给学生。学生们深知战争时期求学不易,个个发奋读书。课余时间,学生参加挑米运柴,千方百计地节省开支。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李航寰校长的运作下,教师们全力以赴,岳郡联中又增办了高中。成为湘、鄂、赣抗日前线仅有的一所完全中学,三省边界的学生负笈来此上学。尽管办学环境极为困难,但教学十分严格,校风严谨朴实,尤其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提出的口号是:“抗日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抗日”。
早前搬来的平江县启明女校,除了师范班,还有职业教育,诸如:缝纫班、刺绣班。此外还设有小学部。这时的烟舟,形成了一个小学、初中、高中、师范以及职业教育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在炮火连天的战争时期,这一批教育家坚忍不拔、执着敬业,追求完美的精神,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步老在烟舟采访(左一)
当时烟舟村有一千余口人众,一下子增加这么多学生和老师,房子挤了,生活物资消耗大了,但烟舟村自古尊师重教,村民们热情善良,纷纷给学校提供粮食、蔬菜、柴火……从而保障了两所学校的正常的运转。除了大石板屋场的居民和老进士苏舆的家人提供的房屋,使学校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外,有的老师还携家带口,村民们也挤出自家的房子,以解他们的困顿。回首当年,在那个难忘的岁月里,烟舟村为解师生们的燃眉之急,真是竭尽了全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从年起,岳郡联中和启明女子师范,两所学校在烟舟共办学八年,数百名学生在这里完成学业。这批青年学子,在新中国成立后,有的成了教授、工程师,有的成了各级地方政府的骨干。应当说,这是烟舟村为平江、为岳阳做出的一项最重要最实际的贡献!
日本鬼子投降后,岳郡联中没有立即搬回岳阳。这么大一个摊子,搬迁不易。直到年秋,岳郡联中才搬回岳阳,不久与岳郡联师等学校合并,这就是现在的岳阳市一中。岳郡联中的平江籍师生,没有随校搬迁岳阳,而是由李航寰校长牵头,另组湘北中学,在平江继续办学,这就是现在的平江县二中。
在中国现当代文化史上,“西南联大”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符号而载入史册。而在幕阜山的半腰,当抗日的烽火燃烧在中华大地,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际,烟舟村村民以他们的忠诚、善良、无私和慷慨,掩护了岳阳五县的莘莘学子,为他们提供了一张安静的课桌,使他不因战争而荒废了学习,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图谋,文化种子受到了保护,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烟舟村称为岳阳文化地图上的一个符号,当之无愧!
友情提示:原创作品,若需转载,请与符编辑联系先。白屏黑字,敬请看清!
岳阳日报副刊出品
编辑:符烨
制作:金珉
请点个“在看”哦,谢谢! 文章已于修改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angzx.com/lxsmj/5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