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战国秦汉地方行政研究新境”专辑
按语:制度史作为传统的史学命题,得到几代学人浓墨重彩的书写;但由于史志中有关地方制度的记载匮乏,研究多集中于中央。上世纪后半叶至本世纪初,是全国各地楚、秦、汉、吴、晋简牍“爆炸式发现期”,相当一部分简牍为郡县行政系统或与之平行的屯戍系统文书档案,为战国秦汉至三国西晋地方行政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借助出土简牍,配合石刻、铭文、封泥、印章、壁画等材料,重新思考基层行政相关问题,已经有诸多学者提供了示范性研究。有鉴于此,先秦秦汉史
竹简贰·
·右岁伍谢胥(?)领吏民七十五户
竹简贰·
有学者指出,吴简中的“岁伍”和“月伍”属于丘中的小吏,“岁伍”主要管理丘中的居民,“月伍”则负责土地管理。[79]此外,我们还注意到“月伍”某某的前面一般标注为某丘,如竹简叁·简:“□田丘月伍区□领田二顷五亩一十□”,“岁伍”的前面则标注为某某乡,如竹简叁·简:“出东乡岁伍烝韻□”。这是否暗示着“月伍”只具体负责一丘事务,“岁伍”则要负责多个丘的事务?今据凌文超复原之嘉禾二年“丁卯书”,文书中有都乡劝农掾郭宋被曹敕,“辄部岁伍五亰(京)、廖准、毛常等隐核所部”一句,要求“谨列人名口食年纪右别为簿如牒”,[80]可证每乡有多名“岁伍”,每个“岁伍”有固定的部域。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劝农掾令岁伍而不是里魁隐核所部,则这个“所部”的对象应当是丘,而且不是一个丘,故才要求“隐核所部”。若此,当时的户籍或“口食簿”应当是由里魁和岁伍、月伍分别统计和登记的,说明乡一里和乡一丘是乡以下的两种不同的管理系统。将之回溯到东汉简牍的亭部之丘,既然丘民供诉自己的籍贯不称“乡一里”,而称“亭部一丘”,起码说明亭部中的聚落没有被纳入乡里编制,而是由亭部负责,或者说就是由亭部直接管理丘民的事务。
另外,据前引简文可知,“岁伍”所领吏民的户数多达55至75户,已经与里相当,给人一种自然聚落人口爆炸的错觉。其实,如果联系到岁伍“隐核所部”的提法,似可窥知岁伍“隐核”的不是一丘户数,上报到乡的“领吏民”数是多个丘的居民户数。也就是说,当时每丘的民户不会很多,因为丘陵地带的可耕地不可能如平原地区阡陌相连,一丘附近的耕地可以供耕的户数是有限的,十几户二、三十户的丘应当是常态。尽管我们还无法确知每丘的户数或大体的平均数,但每乡所辖几十个丘的居民户籍恐怕是不能按里编制的。为此,笔者对已公布的走马楼吴简壹、贰、叁、肆、柒、捌所见丘名做过粗略统计,每乡的辖丘数如下表:
走马楼三国吴简乡辖丘数对照表[81]
按秦汉里制规定:“里自卅户以上置典、老各一人,不盈卅户以下,便利,令与其旁里共典、老,其不便者,予之典而勿予老。”“诸故同里里门而别为数里者,皆复同以为一里。一里过百而可隔垣益为门者,分以为二里。”[82]即城邑之里的户数大体固定,吴简中的乡里沿袭的是秦汉旧制,户籍按里登记,这个户籍或即吴简中所见“黄簿”。从列表统计的乡辖丘数可知,临湘县所属11个乡的辖丘数多者92个,少者19个,平均将近56个,如此众多的丘的居民户籍如何按里编制?即便目前所见“口食簿”是为派役而编制,亦为里魁以里为单位进行统计,同样无法容纳丘中民户。另据侯旭东的考证,临湘侯国的中乡当有7个里:东?里、小赤里、续中里、曼溲里、五唐里、梨下里、平甿里;[83]凌文超认为小武陵乡应该下设5里:吉阳里、高迁里、东阳里、平阳里、安阳里。[84]而中乡至少辖有54个丘,小武陵乡至少辖有60个丘,尽管这两个乡的辖里数或许不止7个或5个,但里户籍无论如何也容纳不下丘民的户籍。由此可证,乡辖丘应当属于乡里之外的另一个系统。
其实,理解吴简中的里、丘关系,还是要从丘的形成路径来思考。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驻军图》可知,西汉初年对原住民的管理方式采取的是乡里制,即使只有十几户的聚落也要设里置典。这种做法在整个西汉时期始终没有改变,对那些自然形成的“聚”,一旦形成规模,国家都会设乡置里加以管理,称之为“××里聚”,在专制统治的触角所能达到的地方,基本不存在逸出乡里体制的聚落。东汉以后,各种社会组织的私权力不断提升,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统治力逐渐弱化,从五一广场东汉简得知,最晚从汉和帝以后,长沙一带新形成的聚落已经不再设里,而直接名之为“××丘”,亦即后来称之为邨的自然村落。我们虽然还不清楚这些“丘”的具体管理方式,但从仇览担任蒲亭长期间的举措来看,错落于亭部的丘是由亭部直接管辖的。三国以后乡亭制度的废除,不是因为机构在管辖权上的重叠,而是人口以亭为中介由邑居到丘居的演变带动了亭部职能的转化,造成乡部、亭部职能的趋同,使得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方式划分为乡、亭两个系统越来越没有必要。三国吴为统一乡级行政单元,裁撤亭部,遍布长沙周边丘陵地区的丘转而隶属于临近的乡,或另行设乡统一管理,从而形成乡以下里、丘并存的格局。乡所辖里属于旧制,里设里魁;乡所辖丘,属于新生事物,由厮役性质的“月伍”“岁伍”负责隐核所部“方远授居民占上户籍”,“定领”田亩等业务,其具体职责由于资料所限还不能详知。但有一点似乎可以明确,即乡对里和丘的管理采用的是不同的方式,这种不同的管理方式,称之为双轨制亦未尝不可,或者说“乡一里”“乡一丘”这种双轨体制也是一种过渡形态,对其重新整合的时机需要大一统时代的到来。由于丘中居民来源不同,有的原是里中居民迁居丘落,或者佃田于某丘,如前引五一广场东汉简的“县民,占有庐舍长赖亭部庐蒲丘”等,从而造成一里之人居于数丘,一丘居民来自数里的情况。有的属于来自不同地区的“新占民”,在国家开放丘陵土地“悉以赋贫民”的政策下,通过占上户籍而定居于丘中,此即丁卯书要求的“条列乡界方远授居民占上户牒”。
总之,随着东汉地方管理体制的变动以及人口的增长和迁移,乡村自然聚落层出不穷,亭部开始对域内散居的聚或丘行使乡部治权。汉魏之际,亭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丘划归所在乡或另设乡统一管理,形成乡一里、乡一丘不同的管理体系。乡里体制沿袭秦汉旧制,丘作为地域单位隶属于乡。国家对乡村聚落(北方称“聚”,长沙地区称“丘”)的管理逐渐放弃了秦以来以“里”为基础的乡里编制和多重监管的传统,以往由乡部具体负责的田地普查、赋税征收、力役摊派等事权逐渐收归县廷,乡政开始税区化。[85]乡里行政组织虽然犹存,但地域化的“丘”正方兴未艾,广大乡村行政权力弱化的历程已经开始。
本文是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汉庶民社会管理模式新论》(批准号:13BZS)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写作过程中,承蒙吉林大学古籍所沈刚教授、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戴卫红副研究员提出许多修改意见,投稿后,又蒙匿名评审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注释:
1.《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2.《后汉书》志第28《百官五》,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
3.顾炎武:《日知录》卷22《乡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页。
4.参见周振鹤:《从汉代“部”的概念释县乡亭里制度》,《历史研究》年第5期。
5.熊铁基:《“十里一乡”和“十里一亭”——秦汉乡、亭、里关系的决断》,《江汉论坛》年第11期。
6.冨谷至:《文书行政的汉帝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7.按:冨谷至认为《续汉书》刘昭注或许存在漏文或误引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太平御览·居处部》“亭”目下录《风俗通》但曰:“汉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并无“十里一乡”的内容。(李昉等编纂:《太平御览》卷,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
8.何双全:《汉简·乡里志及其研究》,《秦汉简牍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9.连云港市博物馆等编:《尹湾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年,第77页。
10.宫崎市定:《关于中国聚落形体的变迁》,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北京:中华书局,年,第20—21页。
11.周振鹤:《从汉代“部”的概念释县乡亭里制度》,《历史研究》年第5期。
12.详见张金光:《秦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页;熊铁基:《“十里一乡”和“十里一亭”——秦汉乡、亭、里关系的决断》,《江汉论坛》年第11期。
13.高文指出:不论“里”按距离论,还是就里居而言,所谓的“十里一亭”都是不能成立的。(参见氏著:《“十里一亭”说考辨——秦汉亭制研究》,《南都学坛》年第3期)
14.《史记》卷5《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
15.《史记》卷15《六国年表》,第页。
16.《史记》卷68《商君列传》,第页。
17.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上),北京:中华书局,年,第22页。
18.孙诒让:《周礼正义》(二),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
19.吴荣曾:《汉代的亭与邮》,《读史丛考》,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
20.如长安西至槐里(今兴平):约46公里,合.8汉里;槐里经斄县西至郿县(今眉县东):约75公里,合.7汉里,平均90余汉里;郿县西至陈仓(今宝鸡东):约49公里,合汉里;陈仓西北至隃麇(今千阳):约43汉里,合汉里;长安南至户县(今鄠县):约45.8公里,合汉里;长安北至池阳(今泾阳):约40公里,合96汉里。
21.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奏谳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页。
22.张俊民:《敦煌悬泉汉简所见的“亭”》,《南都学坛》年第1期。
23.李昉等编纂:《太平御览》卷,第页。
24.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年版,第81页。
25.冨谷至:《文书行政的汉帝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26.《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第页。
27.《后汉书》志第23《郡国五》,第页
28.按:乡亭的主要功能是治安,包括抓捕罪犯和案件调查,所以乡亭设置的地点离不开聚落。乡亭还要为因公出行吏员提供食宿方便,在缺少邮亭系统的地方兼行文书传递,所以,乡亭设置的另一个原则是不能脱离交通。对此,前人已有发微,此不赘述。
29.《后汉书》卷82上《方术列传》,第页。
30.周天游辑注:《八家后汉书辑注》卷5《谢承后汉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6年,第页。
31.《后汉书》卷39《赵咨传》,第页。
32.《汉书》卷83《薛宣传》,第页。
33.在交通干线上设置邮亭,不限于中原地区。比如武帝初开西南夷道,“元光六年,南夷始置邮亭。”(《史记》卷《西南夷列传》,第页。)明帝永平年间下诏扩建褒斜道,并凿通石门。《开通褒斜道石刻》详细记录其道路里程及邮亭设置曰:“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高文:《汉碑集释》,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年,第7页。按:以上引文由笔者根据文意另作标点)卫飒于建武年间迁桂阳太守,“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第页。)
34.郑威:《西汉东海郡的辖域变迁与城邑分布》,《历史地理》第25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按:本文涉及东海郡所属县邑的地理位置参照该文的考证。
35.按:下邳至建陵42公里,建陵至郯县50公里,郯县至临沂63.3公里,临沂至费县40公里;临沂至利成39.3公里;郯县至兰旗94公里,合计.6公里,一汉里约合今0.83里,.2华里约合.8汉里。关于邮亭的设置地点,以往认为主要设于县邑靠边境一带,或城邑内的“街邮”(见前揭吴荣曾《汉代的亭与邮》一文),今据简牍资料知内郡交通干线亦设邮亭。
36.另外,卜庆华考证当时还有一条从赣榆西经况其、利成,南下今羽山、东海县达厚丘的环形路线。(参见氏著:《秦汉时期鲁中、南和苏北地区陆路交通地理初探》,武汉大学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8-29页及图2“汉代东海郡及其临近地区主要道路示意图”)
37.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郴州文物处:《湖南郴州苏仙桥遗址发掘简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湖南考古辑刊》第8集,长沙:岳麓书社,年,第93—页。
38.戴卫红:《魏晋南北朝时期亭制的变化》,《社会科学战线》年第2期;《从湖南省郴州苏仙桥遗址J10出土的晋简看西晋上计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8集,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第—页。
39.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年,第页。
40.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奏谳书》,第页。
41.《后汉书》卷3《章帝纪》,第页。
42.《后汉书》卷5《安帝纪》,第页。
43.参见尤佳:《东汉乡、亭侯爵设立时间新考》,《秦汉研究》(第7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44.《后汉书》志第20《郡国二》,第页。
45.傅举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驻军图》,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年,第10页。
46.参见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等编:《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选释》,上海:中西书局,年,第、、、、、、页。
47.黄朴华:《湖南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发掘简报》,《文物》年第6期。该文收录于《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选释·前言》部分,文字略有改动,但本文所引内容基本相同。
48.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等编:《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选释》,第页。
49.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年,第31页。
50.任继昉:《释名汇校》,济南:齐鲁书社,年,第页。
51.《汉书》卷29《沟洫志》,第—页。
52.参见侯旭东:《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里”“丘”关系再研究》,载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3辑,年12月。
53.陈絜:《试论葛陵楚简“丘”的性质与规模》,《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2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年,第1—12页。
54.任继昉:《释名汇校》,济南:齐鲁书社,年,第89页。
55.孙诒让撰:《周礼正义》(二),北京:中华书局,7年,第页。
56.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卷86,北京:商务印书馆,9年,第—页。
57.王利器撰:《颜氏家训》卷7《音辞》,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
58.刘海旺:《新发现的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遗址性质初探》,《简帛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59.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编:《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北京:文物出版社,年,第71—72页。
60.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选释》,第页
61.按:“东部劝农邮亭掾周安言事”封匣的落款为“光和六年正月廿四日乙亥申时□驷□亭”,其前一个“□”依“左部劝农邮亭掾夏详言事”的落款“中平三年二月廿一日己亥言安定亭”的行文格式,可补为“言”字;后一个“□”据正文引文提到的“驷望亭长”或可补为“望”字。可证,东汉简牍木两行CWJI②:A面的“驷望亭”即“周安言事”的“邮亭”。
62.《后汉书》卷49《仲长统传》,第页。
63.游逸飞、陈弘音:《里耶秦简博物馆第九层简牍释文校释》,简帛网:年12月22日丹芪胶囊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白殿疯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angzx.com/lxsxw/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