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临湘市 >> 临湘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充分证据证实湖南临湘权氏是权德舆后裔族

来源:临湘市 时间:2022/5/28

01

提到江浦,大都以为是南京市浦口区的江浦,即明朝年设立的江浦县。但是早在唐代,就有了很多描写江浦的诗句。那么,明朝之前的江浦指的是哪里呢?

丹阳练湖在江南运河中的位置

唐代宰相权德舆,他在古代镇江出生,在丹阳成长,他的宅院就在练湖边上,距离古丹阳城一里路。在22岁写的《待漏假寐梦归江东旧居》中,他说在古丹阳城外的郊园已经住了十年。诗中,权德舆虽然没有一个字写丹阳,但是,丹阳县是孙吴的江东之地,也是江浦地区。这个江浦地区就是南京到上海的长江两侧,到处是低洼地区,水网交织,隋朝修的大运河也从中穿长江而接南北。江浦:就是低洼临海的江畔。

《待漏假寐梦归江东旧居》

权德舆

十年江浦卧郊园,闲夜分明结梦魂。

舍下烟萝通古寺,湖中云雨到前轩。

南宗长老知心法,东郭先生识化源。

觉后忽闻清漏晓,又随簪珮入君门。

再来一首宋代胡宿《赵宗道归辇下》,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仁宗天圣二年()进士。历官扬子尉、通判宣州、知湖州、两浙转运使、最高做到了副宰相。他在诗中的江浦则是描写扬州,扬州在江北岸,丹阳在江南岸。都在运河边上,唐朝从扬州到丹阳坐船走水路,顺风就是半个小时的路程。

《赵宗道归辇下》

沿牒相逢楚水湄,竹林文酒此攀嵇。半毡未暖还伤别,一臂初交又解携。江浦呕哑风送橹,河桥勃窣柳垂堤。明年四月秦关到,洗眼扬州看马蹄。

宋代朱长文更直接地写了一首《江浦》,朱长文(—),北宋书学理论家,作者是苏州人,从小生活在江浦大地,一直在江浦地区做官,非常熟悉这一带的地势,所以写起来很有气势。有典故,比如:鸱夷。有三山五湖,这里的五湖不是五湖四海,虽然丹阳县练湖是五湖四海中的湖之一。

《江浦》

一川吐纳五湖深,海裹三山何处寻。料得鸱夷从此去,古来烟水祗如今。

还有王安石的《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节选)。王安石(年-年),北宋宰相,60岁病逝于南京钟山,他的主要任职都在南京,他的诗歌也描写江浦的景色。但是,他表明了是江浦的西面,西江浦,后来在明朝设立为江浦县。所以,唐宋期间的江浦,包括苏州、扬州、丹阳、镇江、南京。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部分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倚然堕洲渚。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李白更是疯狂,美丽的江浦大地怎么少得了他的吟诵呢,于是,他一口气写了《秋浦歌十七首》,王安石以地域来分江浦,而李白是季节来分江浦,他写的是江浦秋天的景色。“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李白乘舟下扬州,一路观看到江两岸秋天的江浦地区的景色,有感而发。

02

综上可见,江浦有明朝前的江浦还是明朝后的江浦之分。

临川权氏抄本

这是湖南临湘权氏抄本。抄本,就是从本支流传信息之外抄来了一些资料,这本家谱是年编写,里面主要还是自己分支的发展信息。谱首注明了为抄本,里面资料不全。通读这个修订本,里面涉及到宋朝以前的信息非常凌乱,基本上每个词组都要分开来理解,而不能整句整段地去理解,其原因,估计先祖抄来后没有保管好,受到污损,以至于到处是张冠李戴,与史实不相符之处,但是里面的文字还是原始的,词组还是极其有价值的,有的句子、段落,也还完整。所以,需要对中华权氏的所有分支和溯源有比较全面的研究,才可能补缺勘误。涉及宋朝以后的内容,则比较清楚。

虽然抄本中涉及不少宋代之前的权氏名人,这是明代壮谱之风所致,把中华权氏的先祖尽量的罗列进来,也是为了让后人知道。笔者判断,这些资料看上去不像抄了其他分支的序头,而是自己从官方资料里面找来,因为临湘权氏在宋朝还是比较有权势,有能力接触到一些官方资料。由于明朝初期的徐州权谨也在朝为官,所以,与同在朝廷做官的临湘先祖必定认识,所以才捎带权谨徐州落业一句,这个落业时间也是明朝了。其他的分支都不涉及。

尤其引起重视的是,临湘抄本中大量权德舆的资料,即使有的不完整,但是,这并非在现有的国史上能够查询到,隐隐透漏着临湘权氏的独家拥有特性。貌似本支祖传下来的权德舆信息。即,只有临湘权氏是权德舆的后人,才可能获得这些私密性的权德舆的资料,其他先祖信息仅仅是简单带过,就像是古文大书中的言简意赅,不费一点笔墨,而权德舆的资料是连篇累牍。慢慢来叙。

溯源根基来自天水,溯源家谱自元和五年权德舆升任宰相起

一家谱自唐元和五年赞葺始。

元和五年即年,权德舆任宰相。这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天大的喜事。后文中,其女婿子嗣张罗着立即修庙建祠,光宗耀祖的文章也有对应,可见此事不假,这属于家庭私事,官方文史资料不会去记载。另外,开始修家谱,写赞,就如建房子一样,权德舆分支的家族大厦应该建立起来了。这都是为了展现给后代子孙,要他们引以为荣,振奋精神。

谱中的金陵镇江府,这是明朝才有的设置,说明记录这句话的时间距离南宋迁来湖北沔阳的时间已经过去年了。分支燕直隶、河间府落业,这也都是权谨告诉临湘先祖权衡或者他三个儿子的。河间府是权谨的祖地,燕指的是河北,燕直隶指的是天津,年朱棣设立天津卫,与权谨同宗于河间的江西永丰权氏始祖五郎公就是南宋末年从天津卫地区分支迁出来。迁出来的时候没有天津,但是临湘先祖与权谨交流的时候,就有天津了,所以,按照写谱时候的行政区划,写成了燕直隶。除了这些与权谨有关的分支流派外,就没有其他分支信息了。至于陕西巩昌府、秦州,那都是中华权氏共祖之地的甘肃陇西、天水。权氏都知道。所以说。这个抄本,并未抄录其他分支的家谱信息。

“嘉定四年由金陵江浦入沔”。谱中对金陵的说法,延续了宋朝。宋朝的江浦说法,就是文前提到的广大长江下游两岸地区。虽然不一定是权德舆的练湖边,但是总是很近。因为自权德舆的年,到临湘先祖权继周离开江浦的南宋年,已经经过了多年,子嗣发展,依照权氏的惯例,没有战争和政策强制的原因,都会就近迁移,比如茅以升夫人权桂云的苏州权氏,比如扬州权巷权氏。比如句容后河村权氏。那么,临湘权氏迁移的那年,到底居住在江浦广大地区的哪个地方呢?

权公大品字韵黄,赋性异敏,状貌岐疑,少通五经,解悟绝伦,宋景定二年登进士,出仕保宁南部。权公自珍字席文,自幼擅学,问诸生,授经门人曰,宋众庆元三年贡举,上元教谕,居仕九载,解组荣归,年九十六,葬江浦青山童家墩。权公继周字旦伦,博学多才,沉鸷有谋,宋嘉定元年为变兵巡检,后荐升浙江宣尉总管,以年老难仕,奏辞,嘉定四年入楚,沔阳落业,年九十一,葬(沔阳)童子湖西阳坪老龙仓。权公端字礼像,韬略素蕴,骁勇无敌,晓文义善骑射,詔权职补处州路总管兼统平江万户,公年七十三,葬百里湖改口埠。权公士麟字子祥,自幼魁梧,性自孝,三岁母病,侍枕弗离母,问其故,达曰,为母伴,劝母以药饵,乡里称羡,八岁通晓五经,十三岁初冠。。。

此处变兵巡检,应该是边兵巡检。在宋朝,江淮与东南沿海设有巡检制度。边防。江浦地区也属于江淮。

临湘权氏家谱在宋朝以后对本支的描述都比较连续和清楚。始迁族权继周,曾任职浙江宣尉(慰),年迁入沔阳,91岁,葬于沔阳童子湖边。非常清晰。何为宣慰总管,就相当于中央派驻某省的讲师团负责人,一般是熟悉政策的二线官员担任。权继周的父亲权自珍,字席文,自幼擅学,问诸生,授经门人曰,宋众庆元三年贡举,上元教谕,居仕九载,解组荣归,年九十六,葬江浦青山童家墩。

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年),至今历余年。谱中的“众“字可能是宗字,宋宁宗。庆元三年倒是没错。宋宁宗做了件大事,就是帮岳飞洗白,贬低秦桧。江浦青山童家墩即今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童家墩。我们先看一下地图位置。

由于现在密集的城市扩张,以及历史的久远,原有的尚湖、练湖、丹阳湖等都基本灭失,成为农场,上世纪六十年消灭血吸虫病,加快了填湖的运动,已经不复江浦景象。古代村组的行政区划与现在更是大不相同。青山村分为了很多个队组,童家墩已经归属为现在的固城街道。历史上的江浦地区,更长的时间都归属于同一个府郡,当原有的祖籍村庄因为人丁发展,住房不够,田亩不够后,必须寻找新的地点,购地安家,太远的地方无论在行政批复上,还是来回照应上,都受到限制。需要多次的踩点、谈价钱。此图明显看出,几支权氏,都是以权德舆的练湖住处为中心点。童家墩在茅山的西南部山脚,练湖在茅山的东北部山脚。因为是行政区划图,所以没有显示出茅山脉络。而后河村权氏,就在茅山脚下。

03

其实,临湘权氏家谱中再三提示了丹阳,而且是在写本支溯源的时候。

临湘家谱开篇第一句就明确:我家的家谱自权德舆当宰相的元和五年开始修谱。那么就是权德舆的后人。其实仅仅这一句话就够了。但是,按照惯例,修谱的人不会把自己列为开山始祖,都是把父亲或者祖父尊为始祖。所以,31代孙,就是权皋的第31代孙。

临湘先祖在权德舆开动修谱之后,于年再行添补,可惜家谱搞丢了,幸好留下一些序头保存。这篇是由国子监祭酒李祥写的。常州李祥与南宋临湘先祖是同乡同僚,自然好请。该官职基本隶属于朝廷最高学府——国子监,主要任务为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明代理学家湛若水、贪官严嵩、明著名首辅徐阶都做过国子监祭酒。全国科举的总监考官写的序,倍有面子。不是权德舆的后人,一个分支在宋元明朝一直有官做,人家看得起,这种情况在其他分支都没有。始祖的出身非常影响一个分支后人的发展,现在也是如此,何况在封建社会。内有:“权氏之祖自载之公,叙次森严”,字句完整清晰。这自然是指的临湘权氏之祖。没有任何一个分支的家谱这样写了。

04

王安石为亲族王文亮写的墓志铭〈赠尚书刑部侍郎王公墓志铭〉载:江陵縣有合葬龍山之西者,為宋龍川令、贈尚書刑部侍郎王公之墓。公之卒,得年七十一。(略)合葬於龍山者,天水郡太君權氏,善草隸書,誦數經,能略通其說,實唐貞孝公皋之十七世孫云。王安石一直居住在南京,直到去逝。晚唐时期,王安石先祖嗅觉到危险,举家迁往临川(杭州),到北宋时期,形成了以王安石为中心的临川王氏族群,往来密切。王安石自南京走大运河非常快捷。而晚唐的权宪也是笃定形式,举家迁往了练湖祖居,否则,为什么南宋编撰的镇江府志第11卷丹阳县古迹中,竟然注明了权德舆有3处住宅还在丹阳县保存完好呢?肯定是有后人居住,年没人住早就倒了。宅院不一定都在练湖边,另两处或许在周边几里路之内。王文亮夫人太君权氏,正是居住在丹阳,她向王安石自称:权皋第十七代孙。所以,才与临川的王文亮门当户对。此段证明,以权皋为始祖,到王安石年左右的时候,历经年,传了17代。富足之家,婚育较早。

扬州权氏

05

临湘先祖第二次修谱于年,那么第三次整理家谱是在年后的明朝嘉靖年间了。

这是临湘权氏先祖第三次修谱,权皋第31代孙、进士权晨写的序。嘉靖二年即年。距权皋(~)出生恰巧整整年。可以算巧合,也可以说是刻意安排。年之间,大小房同时期相差5代都属于正常,写序的人不会太年轻,年轻人没资格。此时至少可以按照传了36代算。

上面这篇序文是权德舆的女婿独孤郁所做。是在权德舆升任宰相的年,鼓动权德舆建祠堂修家谱。这是私密家史,史书上不会有,其他非权德舆后人分支也不会有。只有权德舆的直系后人才会拼命保存。所以,更确定了临湘权氏乃权德舆后人。

这是临湘权氏万历辛丑年(年)第四次修家谱,权皋第33代孙权道迪所做。距离第三次修谱闰年闰月刚好百年。此序复述了南宋权继周从江浦迁来,以及元明的几位先人功业。这次修谱的人,或许已经不知道江浦的老概念了。新的江浦县也设置多年了。所以,很容易误传为今日的江浦概念。本章的左侧,再一次明确,家谱之修自载之公起,权德舆字载之。有传世。最后三个字,缉而序。缉就是设法搜集,然后整理、延续。这个只有直系的亲情才会这么延续。

06

以上所述,外史和临湘家谱、诗词故事,都印证了临湘权氏乃权德舆后人,临湘抄本虽然涉及宋朝以前的人物事迹错乱无章,但是其中权德舆的所有主线都不断显现,殊为完整,前后呼应,比较流畅。即使家谱上有其他不足,但这不影响他们是权德舆后裔的定论。

清光绪十一年(年)丹阳县城

清乾隆十五年(年)丹阳县全境地图,丹阳史志办应该有更清晰的原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angzx.com/lxsxw/115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