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力量
——记临湘市第五完全小学教师沈丹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李磊
孩子眼中活泼乐观的知心大姐姐,家长眼中德才兼备的好老师,同事眼中刻苦创新的好姐妹……说起沈丹老师,大家脱口而出的都是称赞的话语。
初见沈老师的时候,她正在宿舍教孩子们叠被子,“叠被子就和玩折纸一样,要找准对称边,然后沿中间对折,再翻折两次,就成了一个松软的‘小面包’”。在沈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也能有模有样的把自己的床铺整理好,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笔者的到来,让讲台上一向伶牙俐齿的沈老师有些拘谨。
“我们班的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通过教孩子们叠被子,既增强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又拉近了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沈丹说。亲切、有耐心,是沈沈老师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不忘初心坚守教师梦
从教12年来,沈老师用真情和汗水演绎着自己的精彩人生,凭借深厚丰富的学识基础、创新求真的教学风格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感动并带动着身边的莘莘学子,一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时间回溯到年,从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毕业后,沈丹主动要求分配到乡镇学校,成为药菇山麓的文白中学的一名教师。
“山区非常缺老师,尤其是数学老师,当时我除了担任七年级班班主任外,还要承担七年级数学教学和小学毕业班教学任务。”回忆起刚成为一名教师的情境,沈丹仍历历在目、感触良多。
“当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谈起为什么要从事教师这个行业,沈老师告诉笔者,“其实我做教师是受我爷爷的影响,我爷爷是一名乡村教师,爷爷20年的从教生涯,给了我非常多的鼓舞和力量。”
在沈老师年幼的记忆中,爷爷就被她贴上了“不称职”“闲不住”的标签。爷爷退休前,她总跟着爷爷去学校,趴上窗台上看着爷爷在三尺讲台上手舞足蹈,活像个“老顽童”。“爷爷退休后,在家里办起了免费书法班,为左邻右舍无偿‘带孩子’。当时爷爷年事已高,身体不好,面对家人的反对声音总是我行我素。”而爷爷对于沈丹的照顾仅限于上这个书法班。闲暇时,爷爷常抚摸着她的头,慈爱地说:“孩子,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爷爷希望你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在似懂非懂的年纪里,“长大后就当教师”的话语,悄悄在她心田扎下深根,默默地生根发芽。或许是受爷爷的熏陶,长大后,她毅然选择了教师职业。
“做个问心无愧的好老师。”这是爷爷临终前颤颤抖抖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沈老师认识到“当好教师”是对爷爷教育梦想的传承。
“参加工作后,当我第一次听到孩子们稚嫩的叫着‘老师好’,我开始理解爷爷一辈子的坚守。我也要把这种精神力量传递给我的学生,带给他们力量,给予他们惊喜。”沈丹说。
用爱浇灌筑牢教师梦
当好教师并非易事,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之余,沈老师碰到了“难题”。
“文白学区地处偏僻,大多数学生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十分缺乏关爱。”沈丹介绍说,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成了她这个教育新手的最大挑战。
黄同学家住文白中和村,在班上属于“大哥大”。一天上课,沈老师迟迟没有看到黄同学来学校,家中电话也打不通,通过同班同学了解到他不想读书了。放学后,沈老师便赶往黄同学家劝学。
走近黄同学家,映入眼帘的是一栋老旧的泥土房,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顿时,沈老师明白了黄同学不想读书的原因。
黄同学是留守儿童,自他出生后就被母亲狠心抛下,他再也没有见过母亲,而父亲虽常年在外打工,但已许久没有寄钱回来,家里没有钱可以供他读书了。
在了解黄同学的家庭情况后,沈丹随即掏出身上仅有的元塞给了黄同学的奶奶,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讲述“上学的重要性”,直到奶奶勉强答应继续送孙子上学。
回校后,沈老师为黄同学申请了助学金,并时常关心他的思想和生活动态。黄同学也一改“厌学”常态,顺利考上高中。
几天后,黄同学在沈老师办公桌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沈老师,读书的感觉真好,当您第一次出现在我家的时候,我当时不知是惊吓,还是感激,总是忍不住热泪,说不出话来。但我知道,只有发奋读书,才能报答您对我的教育和挽留。”
“教育需要爱这个载体,用爱的心走进学生,和学生交朋友,才能真的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回顾10年来的班主任生涯,除了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外,沈老师把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angzx.com/lxsxs/1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