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最好玩的地方有两点,第一点是:对于自然,你有多投入,自然就会给你多少回愦,只要你够心细,你总能发现别人未发现的趣处,毕竟生物亿万年的演化,其耐看与耐揣摩的程度绝对远超想象。第二点则是:博物学跟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博物学的了解深一分,对生活的理解也同样会深一分。博物学在各种地方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理解融入人们的生活,从各地不同的关于动植物的方言与谚语中就可以看出来。所以我总结了一些湖南临湘市(湖南省县级市,由岳阳市代管,位于湖南省东北端)习语中的博物学知识,希望能带给大家带来方言中博物学的有趣之处。
一、莫打雀
在湖南临湘的方言中,这个词的意思是开玩笑,不太正经的意思。里面的雀就是麻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思呢,我猜想,大概是麻雀太多了,而且杂食,经常抢谷子吃,并且麻雀又是如此娇小,没有什么杀伤力,所以渐渐的,湖南地区的人民就把赶雀和打雀看作是一项好玩的事情。晒谷子的时候,麻雀一来,才忙忙地“嗬,嗬”地轰几下,而麻雀仅仅是被赶到远一点的电线杆上,又叽叽喳喳地叫起来,成为农忙后闲适的一幕。
树麻雀是不是很眼熟白浩天摄
不过,据说在建国后有一段时间,大家种稻种疯了,然后就疯狂的打麻雀,试图拉高粮食亩产,麻雀种群后来就受到了危胁。但我相信,从我们湖南的方言这句“莫打雀”中,大家对麻雀的态度还是友善的。
山麻雀夫妇刘刘摄
二、柞木桩哩(哩字为湖南方言里的加在名词后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子”)
在湖南临湘的方言中,这句话是形容一个人不大灵光,不知变通,迂腐不化,使用频率很广。我以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甚至不知道这句话里的柞木是什么(那时以为是炸木),直到后来知道了柞木这种树,联系到它的一些特征,才在异乡的时候突然醒悟,感叹湖南人民的智慧啊。
柞木枝、叶、果、还有刺萱摄
柞木在南方的地位,有点像北方的胡杨,虽然长得不高,而且树皮深深地裂开,看起来就像要死了一般。但基部的茎很粗壮,山上伐木的时候,经常的看到柞木被砍后的树桩,长久地不蚀,不腐。而且柞木的桩子上有皮刺,很容易辨认,一看便知,所以柞木桩哩就成了这样的一个词语,这样融入了湖南人民的文化。
柞木虽一棵小树但树干的皮已经开裂嘻嘻摄
三、只有蕨哩不怕丑,一年四季到处有
这是临湘很常用的一句谚语,意思很明白,里面的蕨就是蕨这个种,以它在中国的分布广度,绝对当得起这句“赞扬”的话。而且蕨确实算蕨类植物中,适应能力很强的,别的蕨类都躲在阴凉的地方,蕨呢,一有空地就靠根状茎蔓延过去,长出毛茸茸的蜷卷的幼叶。湖南地区几乎都有采它的幼叶吃的习惯,甚至晒干了,盖在肉的下面,作为一道婚宴的大菜。我甚至能想象在很久以前,这种遍生的蕨类是如何拯救了湖南人民的荒年,这就不奇怪,蕨融入湖南人民的方言,成为生活,心头口上的一部分了。
蕨拳卷的幼叶刘刘摄
蕨长在干旱的红土中刘刘摄
四、 鳑鲏结哩横起看——把人看扁了
这是临湘话里用得很广的一个歇后语,我觉得很可能是湖南人民自己创造的,如果你知道了它联系的植物和动物知识,就会发现它是怎样生动有趣。鳑鲏是我们那边淡水河里常见的一种鱼,扁扁的身体是它最标志性的特征。我们的先民抓住了这个特征之后就开始类比。
鳑鲏扁扁的身体小豌豆摄
鳑鲏结哩就是他们一个有趣的类比,说的是湖南地区种植很广的扁豆,它的豆荚成熟后,一粒粒的种子把豆荚豉起来,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结,再加上它一样也是扁扁的,就叫了它鳑鲏结。而这句谚语则同时抓住了湖南常见的两种生物的特征,而且把它用在口语中,简直用得妙。
扁豆豆荚未熟,但能看出扁扁的,里面的豆子鼓鼓的小莫摄
不知你们发现没有,大凡在方言中用得广的动植物,常常也是与当地人民息息相关的,方言加上博物学知识后,获得了更长久,更生动的生命力,或许这也是人们在口耳相传的年代,传播重要的博物学知识的一种手段。
其实我觉得这算民族植物学的一部分,只是现在说研究民族植物学,大多聚集在少数民族的植物文化上,很少有北京哪治白癜风最好北京哪治疗白癜风不复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angzx.com/lxstc/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