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华容道
湘客
何为华容道?
指赤壁之战曹操败退的行军路线。
由于历史的变迁,特别是行政区划的变更,以及地名重复的原因,华容道总喜欢与古华容县和今华容县联在一起。于是出现了石首华容道、鄂州华容道、潜江华容道、监利华容道、华容华容道之说。
在弄清华容道到底在何处之前,首先必须明确当时古华容与石首、监利、华容、潜江的建置自治关系,有利于读者对历史背景的了解:
古华容县城在现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咀与现潜江接壤的附近,是春秋时的容邑,那时没有洪湖县。其东北辖今监利新沟、网市,其正北辖今潜江白露湖、老新镇、渔洋镇,其西北辖今江陵沙岗镇、普济镇、秦市乡、滩桥镇一部,其正西辖今公安县斗湖堤镇、麻豪口镇、黄山头镇,中间辖今石首、华容全部,其正南辖今南县牧鹿湖、北河口、麻河口、游港、中鱼口、大通湖、河坝、北洲子,可谓“古者华容地广,跨江东西,皆其境土。”
潜江建置公元前年(西汉建立),是赤壁之战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监利建置公元年,孙权称帝,从古华容县划出一小块地方设立监利县。发生赤壁之战时监利尚未建置。
华容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分汉孱陵县置县置南安县(据《水经注》、《旧唐书》),治所在华容河东赵家湖侧,南安县是华容县的前生(真正更名华容为公元年)。与古华容县并不相干,发生赤壁之战时华容尚未建置。
石首建置西晋太康五年(公元)。发生赤壁之战时石首尚未建置。也就是说石首、华容、监利统属古华容县管辖,尚未分治。
赤壁之战的战略地位:公元年,曹操已占据了中国北部的半壁江山,企图称霸天下。当时,刘表占据西南,孙权占据江东,曹操挥军南下,刘表吓得吐血身亡。曹操轻而易举得到了襄阳,挥军东进。从江陵乘船起航,飞流直下,经过巴丘(今岳阳、成陵矶一带),很快就到达了赤壁。在赤壁遇到了周瑜水兵的阻止,只好将部队驻扎在赤壁北岸,也就是长江北岸的乌林一带,在这里休整部队,训练水兵,连锁战船,准备一举歼灭东吴,完成统一大业。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协同作战的成功战例,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赤壁之战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土地而结束战斗。
从此,华容道成为了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的议论话题。那么,曹操应该怎样选择撤退路线?
《资治通鉴》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汉末《英雄记》记载: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如果这两个记载吻合,那么“华容道”和“云梦大泽”应该是一个地方。从长江干堤的形成在明未清初,那时基本没有水利堤防设施,江水泛滥,湖泊纵横,选此路到江陵乃为死路。
《三国志·郭嘉传》中有:“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曹操从乌林途经华容,虽然中间路难行甚至迷路,但最终他们到达巴丘,并退到江陵。《通典》记载:“洞庭湖中三江口有曹由州,曹公兵败之处。”《括地志》记载:“巴丘湖中有曹由州,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船处”。
由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曹操从出征到战败的全部行程:进攻路线,许昌—新野(樊)—襄阳—当阳(长阪追击战)—江陵—巴丘—赤壁—乌林。撤退路线乌林—巴丘(烧船)—华容道(今石首与华容交界处)—江陵—南郡—许昌。
主华容道在今石首市和华容县的专家、学者说:华容道实际上是在今日桃花山。桃花山,山东属湖南华容县,山西属石首市。从山东湖南华容的桃花乡到山西湖北石首的桃花乡是同一条路(昂顶山和望夫山之间的路岭子)。关云长的埋伏圈是设在山西面的桃花山。曹操是从山东进入关云长的埋伏圈,在倒马岩(有遗迹存留)遇到关云长,被释放后下山经湖北石首桃花山的青竹沟,西行逃往江陵的必经之路,三国时期云梦泽水系复杂,荆江河道的水流十分紊乱,曹操在赤壁吃了败仗,往哪里走?只能从陆地走山路才是他唯一的一条活路,岂华容与石首在历史上时分时合,两处多处传说实为一地。
在石首桃花山镇青竹沟四组(纸棚湾),关于曹操败走华容道的传说和实物至今仍可辨证:倒马崖,当年曹操败走华容道时,马失前蹄倒地,故名倒马崖;关羽伏前见刀柄松动,合力在石头上嘭、嘭、嘭牢实三下的把柄印,故名关羽迹。从湖南华容大旺厂通往湖北石首纸棚湾非要从昂顶山和望夫山之间经过路岭子口的一条羊肠小路,据上年纪的村民介绍,路岭子口以前是条小路,容得两人侧身而过,当年曹操战败撤退于此地,见路窄小,人马难以通过,命令士兵搬青石垫基铺路,从山顶铺到山脚约一公里长。这就是历史上传说的华容道,从此成为湘鄂两县群众的交通道、生命道,这条路一直保留至今,安然无恙。
从华容道周边的地形来看,东北部低山丘陵区,有两座低山并列自东北往西南,其中北部的桃花山,长22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山中部的路岭子口是山口,穿过山口的华容小道自古以来就是湘鄂往来的交通要道。曹操无论从华容哪个山口通过,都可进入山谷盆地,然后从路岭子口走倒马崖撤退。
《华容县志》(明万历四年即公元年版)载:“倒马崖俗称曹操赤壁战败,从华容奔荆州,道经兹崖,马坠,因以名。按史,操败于乌林,由华容道走。乌林在今临湘乌黎口。而倒马崖,石首南界;石首亦古华容地。”
县志是地方历史地理书,不可能凭空捏造事实,一定是根据更远久的史料编印的。胡三省《资治通鉴》引《武昌志》说:“曹操自江陵追刘备至巴丘,遂至赤壁,遇周瑜兵,大败,取华容道归。巴丘,今巴陵;华容,今石首也。”认为华容道在今石首。胡三省是宋末元初人,年完成《资治通鉴音注》。此说以今石首属汉晋华容县境为依据,而且真正狭义的华容道在石首与华容交界之处,与华容县史书上记载的华容道不矛盾。
其一,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三年九月份间曹操收复了荆州,占领江陵以后,收编了刘表的水军,必须使其与北方来的将士进行训练整合,使不懂水性的北方人快速熟悉水性,适应水战。那么在十月、十一月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曹操在干什么?曹操的军队在干什么?曹操是在利用这两个多月时间,在江南华容县东南部的巴丘湖,即今东洞庭湖北部,进行适应性整合训练。《通典》和《括地志》载有“巴丘湖中有曹由洲,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船处”,曹由洲就是曹操训练水军的大本营。
由此可见,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从出发地点做退军路线就不奇怪了。
其二,赤壁大战时,正值长江枯水季节无法通行船舰,监利从汴河镇的曹桥村到毛市镇(毛家口)长达10公里的“华容道”地势低洼,一片沼泽,根本无法行走。周秦两汉时期,上荆江江水分流呈“扇形”汇注云梦泽。长委水利专家周凤琴在《荆江历史变迁的阶段性特征》中写道:云梦泽“随着淤积发展至唐宋时消亡,荆江水位加快上升,已达2.5米左右。后来人为筑堤,口穴被堵,尤其明嘉靖二十一年后,因荆堤连线,通江的荆北口穴全被堵塞,从而促使荆江水位急剧上升……自南宋距今约800年来,洪水水位线上升量约达11.1米之多。”
其三,有学者根据近期从白螺镇境内两次出土的东汉兵器,再次断定曹操兵败赤壁,引残部行走约是监利华容道,白螺离赤壁主战场近离咫尺,在战场边沿地带找出几件兵器不算稀罕;又有人说曹操两渡长江损兵折将去江陵为哪般,而今以长江为障碍否定曹军走今华容县的人们可谓是“今人不见古时江,错把今江当古江。”今荆江在当时既然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曹操过江的问题,纵然曹军要过江江陵,江陵有他驻军接应,也无可非议!
华容道在监利的专家、学者说:《监利县志·大事记》载:“建安十三年,曹操兵败赤壁,引残部从华容道(今上车镇曹桥村至毛家口)步归。《监利县志》还收集了关于曹操败走华容道的诸多传说。1位于周老嘴镇鲁桥村一带的“仓库垸”。说的是赤壁之战时,曹操的儿子曹植曾押运粮草时在此修仓屯粮;2位于白螺杨林山的“子龙岗”,说的是赵子龙三千人马阻击曹军的地方;3白螺镇白螺矶的“狮子山葫芦口”,说的是张飞三千人马伏击曹军的地方;4南起汴河镇的曹桥村,北止毛市镇(毛家口)长达10公里的“华容道”和“放曹坡”;5当地人传说曹操饥渴时在一丘田里扯了萝卜吃的地方,今有一丘地叫“救曹田”。为此,县政府并在曹桥村立了一块“华容道”石碑以此为证。监利县在魏晋时代与今华容县河东共为一县并无长江之隔,连为一体。曹操几十万大军进、退不排除到了今监利县境(当时属古华容县)。曹操败走监利华容道之说有占上风之理。
主华容道在潜江观点的专家、学者说: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于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该集《赤壁之战》地图将曹军的水军进、退军和孙刘联军的水军进军路线标在自赤壁至江陵今荆江段,将曹军步骑的进、退军路线和孙刘联军的进军路线标在从乌林横贯云梦泽经古华容县治(图上县治位于今潜江县城南偏东,但《监利县志》载明在今县城西,《辞源》解释在今监利县城东)至江陵之间。水军与陆军的行军路线相距百里,且步骑要穿越近里的沼泽地,往北绕道较多。两处出处有点自相矛盾。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谭其骧教授的《云梦和云梦泽》和张修桂教授的《赤壁古战场与华容道》中力主华客道在潜江。谭教授在《泽》文中写道:曹操撤退时“遇泥泞”“正可以说明云梦泽在华容道中。”张教授在《赤》文中写道:“可以肯定:潜江县龙湾遗址,就是章华台及华容县故址。确定了华容县故址,华容道的具体走向就清晰可辨。华容道横贯今江汉平原中部,东南端起自今洪湖县乌林,中经今潜江县龙湾华容县故址,西北直抵南郡治所的今江陵县,全长公里。”
《辞海》解释:“华容: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南朝梁废。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年)曹操在赤壁战败后北归,取道于此。”整个解释分成5个自然句。每句都是针对“华容”一词解释的,并没有把“县治”与“华容道”连起来,第五句无疑是指“华容道”过“华容”境而已。《辞海》解释:“华容:春秋许容城地。汉置华容县,属南郡。后周废。故城在今湖北监利县东。汉末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从华容道北走,即此。参阅《读史方舆纪要》七八《荆州府》。”同样,第五句“即此”应指“华容”县境而非华容“故城”。因此史文界的专家、学者认为以古华容“县治”为“华容道”,尚缺有力的历史证据,时间一久主华容道在潜江观点学者的意识慢慢淡化。
主华容道在鄂州观点的专家、学者说:《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有来自全国的史地专家、学者的31篇论文是针对黄州赤壁说和鄂州华容道说的观点进行反论的。可见在这之前黄州赤壁说和鄂州华容道说大有人在。但毕竟因史料不足和地理位置有误难以自圆其说。《读史方舆纪要稿本》载:“赤壁山苏轼以为周瑜败曹公处,非也。”所以黄州赤壁渐渐被誉为苏东坡作赋的"文赤壁"了。“赤壁”不存,“华容道”焉附?所以鄂州市西北50里自宋建华容镇(10年前这里又设置了鄂州市华容区)的地方有华容道一说便不攻自破。
可想而知熟读兵书的曹操,连这点军事地理常识都不懂,何称为奸雄、枭雄也!
曾克平,笔名湘客,湖南华容人,自幼随父迁徙湖北监利,现居石首。出版散文集七部,长篇小说五部。发表文学作品0余篇,获奖作品二百多件(次)。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会员,当代微篇小说作协会员,《精短小说》杂志签约作家。个人辞条已录入湖北省作家辞典、中国散文家辞典、石首市文化志。
推荐阅读
梅赞:鸟事
春兰:幸福的等待(二)
李良平:华容道行札
周艳艳:清秋赏红叶
也夫:无以感恩斧头湖
本期编辑程宏安
《乡土作家》公众平台
湖北省咸宁市文联主办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angzx.com/lxstc/8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