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楼吴简研究专辑”策划:游逸飞苏俊林图文编辑:苏俊林
作者供图
目前已公布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竹简(贰)》、《竹简(叁)》的释文中共出现了30个乡名,此外,还有残缺的乡名5个,合计35个(参见下表)。这些乡是否均为临湘侯国所属乡呢?《竹简(壹)》释文公布后,侯旭东和高村武幸曾撰文讨论过这一问题。据《汉书·地理志》、《百官公卿表》和《续汉书·郡国志》,汉代平均一个县下有4个乡左右,尹湾出土的西汉成帝年间东海郡《集簿》平均一县4.6乡;而吴简中也存在长沙郡以及郡属其他县的文书。因此,侯旭东最初对这些乡是否均属于临湘侯国存在疑问,但他在分析了长沙郡的人口和汉代乡规模后,仍倾向认为“上面列举的28乡如果不能说均属临湘侯国,至少多数是其属乡”。高村武幸也因《竹简(壹)》所见乡多能确认其与临湘侯国的所属关系,故推测它们中的大多数应为临湘侯国属乡。现在由于《竹简(贰)》、《竹简(叁)》释文的公布,材料增加近两倍,为进一步考察这一问题提供了条件。
笔者参照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竹简(贰)》、《竹简(叁)》所附地名索引,对简文中出现的乡名进行统计,制成下表:
都乡
东乡
西乡
南乡
中乡
广成乡
乐乡
模乡
平乡
桑乡
小武陵乡
北乡
赤乡
吉阳乡
纪乡
荩乡
上乡
壹
73
45
93
76
73
2
1
1
2
1
3
贰
76
57
46
72
86
83
3
1
叁
56
67
23
45
56
56
81
89
1
2
合计
6
1
1
4
1
4
尚乡
唐中乡
武陵乡
曏赏乡
小乐乡
小模乡
小西乡
员乡
尧乡
乡
□唐乡
乡
□成乡
陵乡
小武乡
幸乡
亭片乡
□武陵乡
1
1
3
1
1
2
1
1
1
4
1
2
1
1
5
2
2
1
2
1
1
2
4
1
1
6
1
2
2
3
1
1
5
1
1
5
2
2
1
2
4
从表中可以看出,前面11个乡出现的次数较多,最少的出现了次,最多的次。而后面24个乡出现的次数较少,均不超过6次。在临湘县治发现的簿籍类文书,应是临湘县一级政府保存的文书档案或副本。由于各乡的规模不同,与县的关系也存在一定差别,现实行政中也会出现各种随机性,因此,可以想象文书中各乡出现的频率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也不会太过悬殊。然而,吴简中各乡出现的次数却是如此悬殊,这一点不禁令人生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下面试从各种角度加以分析。
首先,可以看到,后面24个乡中的某些乡名与前面11个乡的乡名部分重合,如“武陵乡”“陵乡”“小武乡”“□武陵乡”与“小武陵乡”,“小乐乡”与“乐乡”,“小模乡”与“模乡”,“小西乡”与“西乡”,“□成乡”与“广成乡”。按照简牍整理的惯例,如果遇到简牍残断或简文辨识不清,而其余文字以及文例与其他简牍相近时,一般会参照已有文例推定残简的内容。依照这样的整理原则,我们或许可以推定“陵乡”“□武陵乡”可能就是小武陵乡,“□成乡”可能是“广成乡”。同理,“乡”应为“模乡”。
其次,简文的书写者在书写时难免会发生遗漏或笔误。《竹简(贰)》的整理者即推测两例“小武乡”是书写时遗漏了“陵”字:
1.入小武乡子弟□贰·8
“小武乡”疑为“小武陵乡”之误。
2.右小武乡入布廿四匹一丈七尺中贰·
依文例,“小武”下脱“陵”字。
笔者赞成整理者对贰·8的意见。但是,关于贰·,笔者对照图版时发现,“武”和“乡”之间实际上有“陵”字,而且字迹比较清晰。因此,此简的正确释文应作:
2’.右小武陵乡入布廿四匹一丈七尺中贰·
由于长沙吴简出土数量巨大,整理释读任务十分繁重,释读时像这样出现漏释甚至误释的情况亦属正常。那么,其他偶见的乡名是否也存在整理者漏释或误释的
情况呢?笔者一一核对了这些乡名的图版,发现确有一些释读值得商榷。
例如,叁·整理者释作:
3.右亭片乡入二年……叁·
此简字迹不是很清晰。,整理者释为“亭”,但是,从图版看,中间的“口”字中间似有一竖。下部若看作“冖”,则其左边的点和右边的折都嫌太长。此字或可释为“广”。左边的部份可能是“广”字旁,其中断的部分应和上面“右”字的一撇一样,是墨迹变淡造成的。字放大后,其右半边的“戈”旁较为明显,左下应是“”,因此此字应是“成”,而不是“片”字。故而,此简应是“广成乡”而不是“亭片乡”。
另外一例释作“亭片乡”的是叁·:
4.入亭片乡……大叁·
此简字迹模糊,难以辨认。整理者释为“入亭”的两字,第一个字很不清楚,第二个字的下半部分也看不到“丁”的痕迹。整理者推测为“片乡”的两字就更看不出形状。因此,此简释作“亭片乡”有很大的风险。
吴简中还有一例释作“新片名”的丘名,即简壹·8:
5.□居在新片丘壹·8
从图版看,不仅“居在新”三字不清楚,其后被整理者释作“片丘”的两字也不清晰。从隐约的字迹看,疑作“片”的字上面的竖划一直拉到了第二道横划上,因此,释作“片”事实上存在较大疑问。而且,在已刊布的吴简中没有称作“新片丘”的丘名,却有几例“新成丘”的例子,如壹·21、壹·。故而,此简中的“片”或许也应释作“成”。
这样,事实上两例“亭片乡”都难以得到确认。
再如,整理者释为“纪乡”的“纪”字也存在疑问。简壹·整理者释为:
6.入纪(?)乡二年□□四斛四斗四升壹·
观察图版,被整理者释作“纪”的字,上面的“”约占三分之一的位置,右面似还有较多笔画,下面隐约是“木”字,只是残缺左边的撇。因此,此字释作“乐”显然比释为“纪”字更为妥当。
此外,叁·整理者释作:
7.右纪(?)乡入……叁·
此简是只剩下左边三分之一左右的残简。从图版来看,此简在“右”字上面至少还有五、六个字,被整理者疑作“纪”的字,“”下应是一长横,左下还有一提。因此,此字释为“乐”比释为“纪”更为合适。此简释文应作:
7’.右乐(?)乡入……叁·
简叁也是缺右半部的残简,整理者释为:
8.右纪(?)乡入三年囗米卅三斛六斗五升叁·
被整理者推测为“纪”的字,和叁·的字形相近,释作“乐”字或更为合适。
此外,壹·整理者释作:
9.入纪(?)乡嘉禾二年□吏□壹
但是观看图版可以看到此简字迹十分模糊,释作“纪乡”实在牵强。
这样看来,整理者疑为“纪乡”的四例均难以成立,前三例或可释为“乐乡”。
再如,壹·整理者释为:
10.右武陵乡入壹·
从图版来看,“陵”以上字迹模糊,从字迹来看似有三字,第一个字不清楚,第二、三字似为“小武”两字。
壹·整理者释作:
11.入尧乡壹·
此简左边残,字迹很不清楚,整理者释为“尧”者或应为“桑”。
叁·整理者释作:
12.小西乡司马黄升黄龙叁·
然从图版看,第一个字实际上不清楚,释作“小”尚有疑问。
整理者将贰·释作:
13.入小乐(?)乡嘉禾五年□贰·
释文对“乐”字存疑,从图版看,有无“小”字其实也存疑问。
壹·释文作:
14.入小模乡嘉禾二年口筭钱七千二百壹·
此简中的“小”和“模”字均不清楚。从前后字的大小、间距来看,似应没有“小”字。
可以看到,上面讨论的简都存在简残损严重、字迹不清的情况。事实上,吴简中出现次数较少的乡名大多这一问题。因此,整理者对这些乡名的释文大多存有疑问,标有方框。如:
15.入员乡嘉禾二年租米四斛冑毕壹·
16.入小乐乡税布……□□……壹·
17.入赤(?)乡嘉禾二年税米十六斛胄毕嘉禾二年十月十八日东平丘韦副关阁董基付三州仓吏郑黑受壹·7
18.入荩(?)乡空□丘男子壹·
19.入乡寇丘大男钱碓二年调布三丈九尺壹·
20.入小西乡黄龙三年……嘉禾元年……叁·
另外,虽然整理者没有特意标明,但图版上字迹模糊的乡名简还包括:壹·的唐乡,壹·、壹·、壹·8的上乡,壹·、壹·、叁·的乡,壹·的吉阳乡,壹·的唐中乡,壹·8的尚乡,叁·的幸乡,等等。
基于上述考察,笔者认为三册吴简中出现较少的24个乡,绝大多数都是因误写或误释而臆造出来的,并非真实存在的乡。惟有一个乡即“北乡”或许是例外。其理由如下:
第一,虽然被释作北乡的6个乡名中有5个字迹模糊,但叁·的“北”字比较清晰:
21.入北乡黄龙三年税禾米卅六斛五斗胄米毕嘉禾元年十月廿二日上利丘烝赣付三州仓吏谷汉受中叁·
第二,在已经确定的乡名中,有东、西、南、中四乡,按照这样的命名原则,似乎理当有北乡。此外,笔者还推测,“上乡”或许是“北乡”的误释。当然这些推测还需要新资料的证实。
综上,三国吴的临湘侯国下约统属了12个乡,分别是:都乡、东乡、西乡、南乡、北乡、中乡、广成乡、乐乡、模乡、平乡、桑乡、小武陵乡,其中,北乡尚待进一步证实。《续汉志·郡国志四》:长沙郡辖13县、国,顺帝时有户、口。据此,长沙郡平均每县有户、口,那么,临湘国平均每乡辖户、口。《晋书·职官志》载:“郡国及县,农月皆随所领户多少为差,散吏为劝农。又县五百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大体上,每乡户数保持在-2之间。若临湘国有12乡,则平均每乡户数与此相合。
原文刊《简帛研究二〇一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转载时省略注释,图片亦有省略,征引请参见原文。感谢杨振红先生赐稿。
我们致力于学术传播!
赞赏
人赞赏
北京哪里能治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angzx.com/lxstc/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