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临湘市 >> 临湘市特产 >> 正文 >> 正文

书话岳阳风土记以ldquo田野

来源:临湘市 时间:2022/4/28
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941903.html
《岳阳风土记》是北宋末年范致明贬居岳阳时通过实地考察写就的一本风土类著作,被称为“宋人风土书中的佳本”和“岳阳地方志第一书”。它追溯了岳州的郡县沿革,详述了地理变迁,考证了古迹存亡,同时也记录了本地的物产和当地人的生计,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描绘宋代岳阳的珍贵史料。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岳阳风土记》提供了一个认识宋代岳州的契机。《岳阳风土记》收录于《文澜阁四库全书》第分册中。

▲《岳阳风土记》内页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文中,经常能遇见“岳阳”。而宋人范致明以他“田野调查”的态度,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关于岳阳的“实地考察报告”,为我们打开了古诗文之外的另一个“岳阳”。岳阳,古时属于楚地,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风俗。北宋末年的范致明(?—)被贬谪居岳州时,对岳阳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写成了《岳阳风土记》和《巴陵古今记》。后者已经失传,但所幸前者流传至今,极具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范致明的《岳阳风土记》可谓一部典型风土志。它追溯了岳州的郡县沿革,详述了地理变迁,考证了古迹存亡,同时也记录了本地的物产和当地人的生计,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描绘宋代岳阳的珍贵史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下文简称《提要》)说范致明撰写时“不分门目,随事载记”,但实际上他的内容和详略安排仍然遵循了一定的纲要。

▲《岳阳风土记》内页

书以岳州的历史开头。岳州在宋代时位于荆湖北路的东南部,今天则属于湖南省北部。《岳阳风土记》记载,岳州是古时三苗(一个古代的部落)的领地,战国末年属于楚罗子国。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岳州改为长沙郡,一直沿用到汉末。晋代时长沙分割为巴陵等县,郡治也在巴陵。巴陵这个名字后来虽然几经改换为罗州、罗县、岳州,到作者所处的宋代,保留了巴陵的旧称。宋初,岳州下辖巴陵(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华容(今岳阳市下辖华容县)、临湘(今湖南临湘市)、平江(今岳阳市平江县)、沅江(今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五县,后来沅江县因为隔湖,所以归入鼎州(治所在武陵,今湖南常德),到作者撰写本书时,岳州共有四个县,其中巴陵为郡名。

古代世家大族修族谱时有“郡望堂号”之说,郡指的就是原籍的郡名。巴陵这个名字被用作郡名,足可见它在岳州的中心地位。《岳阳风土记》全书仅一万一千多字,有关于华容、临湘、平江三县的内容只占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都用于记述巴陵和岳州全貌。岳阳历史悠久,能向前追溯到古楚地的神话传说。

▲《增订古今逸史·岳阳风土记》.明代吴琯辑校.明万历时期吴中珩重订刊本

范氏援引多种材料,考据甚详,将岳阳的山川名胜和神话历史一一对应。楚地信鬼神,有很多神话传说,如后羿斩巴蛇的故事(巴蛇的尸体变成了山丘,据传也是“巴陵”一名的来源),而有巴蛇冢在岳州州院,巴蛇庙在岳阳门内。又有吕洞宾“三入岳阳人不识”和“松下赠丹陈道人”的故事,分别留下了岳阳楼上吕先生留题和城南白鹤老松。在洞庭湖东则有汨水,其下的屈原潭为楚大夫屈原怀沙沉江的地方。

范氏花了相当笔墨讨论洞庭湖的水文。他引用了《山海经》、《水经》中五水汇入洞庭的说法,并且驳斥了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大江在巴陵,东北流入洞庭”之说,认为是洞庭的水流入荆江:“自高注下,浊流汹涌。夏秋暴涨,则逆泛洞庭,潇湘清流,顿皆混浊,岳人谓之翻流水。”

他还提及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一诗中有“波撼岳阳城”一句,引证洞庭湖夏秋水涨,加上多风,“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漱啮城岸,岁常倾頽。”而江岸沙碛中有古时留下的铁枷,已不知是何用处。这些铁枷得以留存至今,但临江的土地却无法抵挡江水的侵蚀。作者对水文的考证免不了引发沧海桑田的感慨。湖水漱啮土地,将港口湮没为平坦的陆地,但江中又有新生的沙洲。不过数百年,昔日的风土也已承受岁月变迁。

▲《岳阳风土记》内页

《提要》指出范氏纠正郦道元“澧水会沅,然后入湖”的说法,认为两水各自入湖。《岳阳风土记》中有多处对古代文献提出的异议,应当都是范氏实地考察的结果,这也是这部书一个出彩的地方。不过在这个特例上,倒也有可能是因为几百年过去,江水改道,所以导致留下了相异的记载。

《岳阳风土记》对岳州的山川物产进行了详尽的考察。除了洞庭之外,还有会于洞庭的资水、沅水、微湖、澧水等五潴,以及青草湖、巴丘湖、灉湖、云梦泽、阁子湖、哑潭等。名山则有君山、艑山、鼓楼山、乌石山等。最著名的是君山,在洞庭湖中。书中关于君山的条目援引了大量文献,以及民间口耳相传之事,兼有评论。范氏谪居岳州,很多地方能够亲自到访,也能亲耳听到当地见闻,他文笔极为简练精粹。

比如:金鸡白石,在船场旧步,有金鸡翔其上。又如:洞庭湖岸有石井二,相去数百步,俗号秦皇井,其泉甚甘美。

颇有闻一言而览全貌之感,令人好奇而心向往之。

▲《岳阳风土记》内页

除山川、名胜之外,《岳阳风土记》还记录了当地的物产和民俗。范氏记录了岳州特殊的赋税产品,如茶笼、竹箭杆、翎毛、鱼麴、芦蒢、铁叶、窑竈(亦作“窑灶”。古代一种熏烟御敌的军事设置),可见当地盛产竹,捕猎、捕鱼业发达,有相当规模的冶铁工业,同时也是战略要地。

民俗包括岁时、生产、居住、婚姻、信仰、祭祀等方面。据记载,岳阳民俗保留了楚地的巫鬼传统信仰,生病时不求医问药,而是请巫医来医治。民间男女的社会性别角色相较于中原与闽地(范氏籍贯)也有较大差别,如妇人干“采薪负重”的活儿,男子则反而往往作入赘女家,为其承续门户。

▲《增订古今逸史·岳阳风土记》.明代吴琯辑校.明万历时期吴中珩重订刊本

岳州临水,各类水产是很重要的生活材料,捕鱼也是重要的生产活动。书中记载江上渔人捕江豚和巨鱼的方法,翔实生动,应当是作者亲眼所见。不过在范氏看来,当地人在饮食上有特殊的喜好和禁忌。岳州人极其喜爱鳇鱼子(即今“鱼子酱”的原料),洗净之后用盐腌渍,“味甚甘美”。然而他们不喜欢吃蟹,虽然“江蟹大而肥,实第、壳软”,但是“渔人以为厌”,本地人也不常吃。此外,还有兔和鸦被本地人视为神,因而不仅不能猎杀食用,甚至鸦还能穿堂入户,啄食树上的果实。因此,范氏记载,“故土人未尝见成实之果,半生半熟采之”。

▲《岳阳风土记》内页

除巴陵外,其他三县的篇幅不多,但并不意味着考据亦不详。正相反,范氏对华容、平江、临湘三县的考察延续了先前的钻研和质疑精神,博引群书,实地考察,提供真实材料来驳斥一些广为流传的谬误。这种求真的精神在整部书中都随处可见,令人印象深刻。

《岳阳风土记》是一部重要的风土志,全面地展现了宋代岳州的山川名胜,风土人情。对于当代的读者来说,《岳阳风土记》提供了一个认识宋代岳州的契机。而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的前人踪迹,同样刻印在岳州的山水风景之间。即使转过千百年,江河改道,城池变换,仍有抵挡了风雨刻蚀的铁枷与口口相传的故事,丰富着岳州人的乡土,也呼唤着远来的旅人。

▲《增订古今逸史·岳阳风土记》.明代吴琯辑校.明万历时期吴中珩重订刊本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留言联系。

编辑制作

文澜文化

典藏中华文化分享古人智慧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angzx.com/lxstc/11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