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祠堂
祠堂。《辞海》中的释义是:“旧时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后世宗族宗祠亦通称祠堂”。祠堂,在历史上曾有宗庙、家庙、私庙、先庙、家祠、祭堂、影堂、宗祠等称呼,虽名称不同,但实际的内涵是相同的,即主要是祭祀的场所。祠堂祭祀的对象有三类:一是同一血缘的宗族或家族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二是祭祀先贤名士的场所,这种类型称为专祠、先贤祠、名人祠堂等;三是祭祀神灵的,包括山川、日月、天地等自然和神灵人物等。本文主要探讨第一类。
祠堂的出现。自从人类有了姓氏以来,人们就有了家族认同感,同祖同宗成为了人们认同自己集体的标准。随着宗族的发展,其族人越来越多,尤其随着国家和家族政治社会诸因素的发生,如战乱、疾病、灾荒、圈地、改善生存环境等原因。同一宗族的人不断迁移、四处奔走或者死亡。人们的群体记忆逐渐磨灭,这样就就给后来的人们认祖归宗带来极大的不便,正是这些社会问题的产生,人们为了加强社会群体记忆,就产生了以族谱和祠堂等物化形式的记忆载体。
中国祠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祖先崇拜,诞生于周代宗庙,周代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经历汉代墓祠,汉代祠堂因为建筑在墓前,且多为石质构造,所以称石室或墓祠。到唐代发展成家庙,家庙其意指私家宗庙,唐代家庙标志着中国祠堂发展到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唐制:位五品皆庙祀”,在唐代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设立家庙的特权。宋代祭祀祖先的场所,称为“家祠”,即设置在住处内或房屋旁的家庭祠堂,宋代家祠处于唐代家庙向明清宗族祠堂的过渡状态。明清祠堂成为中国祠堂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中国允许民间建立祠堂始于年,明代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的颁布,民间建立祠堂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此前,普通庶民就没资格建祠堂,只能路祭,从明清至民国,建祠堂与修家谱一起成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
▲上图:衡阳东荆五甲廖氏宗祠内部修缮前图
二、湖南祠堂调查
湖南是一个祠堂资源分布广博的大省,这些祠堂主要分布在省内三大板块四大城市,他们分别是湘中偏西南的邵阳市,中南和东南的郴州市和衡阳市,西偏南的怀化市等市县。目前,根据我们走访和掌握的资料,先作简单介绍。
邵阳市。邵阳古祠堂主要集中在洞口县。洞口县素有“天下宗祠”的美称,遗存上百座明清古宗祠,最久的具有年历史了,19座宗祠陆续列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1座宗祠荣升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宗祠文化之都”。其曾八支祠是湖南省最大的宗祠之一,位于洞口县高沙镇,也是湖南省最大规模的民间综合性博物馆。已列入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的洞口县曲塘杨氏宗祠和金塘杨氏宗祠,前者因抗战时期黄埔军校设总部于此,年省文物部分拨款万元建行修缮;后者于年,中央电视台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在此拍摄《粉墨人家》时,称之为“明清以来江南祠庙的典范”,并广为传播。
郴州市和衡阳市。郴州和衡阳共属湘东南古祠堂群。湘东南郴州汝城县,是湖南古祠堂保存最完整的县。这个多民族居住的偏邑山县,36万多人口,多家姓氏,保留着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余座,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星罗棋布。并有金山、津江等古祠堂群,其中有8座古祠堂列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有代表性的祠堂是:卢阳镇云善村何氏家庙,沙乡外沙村太保第朱氏家祠,石泉村胡氏宗祠。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守拙先生为汝城欣然题字“古祠堂之乡”。
湘南衡阳祠堂主要集中在常宁县。常宁现有大大小小的古祠堂几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如:常宁上浯廖氏私公祠堂、雷氏宗祠、郭氏宗祠、李代家庙、李氏宗祠、黄氏宗祠等。衡阳最有影响的祠堂应为衡南县王氏宗祠,王氏宗祠又称称渔溪王氏(一作愚溪)宗祠,是一处建于宋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王氏家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位于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栗江镇东北方向约7公里,原隆市乡内),始建于北宋嘉裕六年(年),时称崇本堂;元代毁于战乱;明永乐十二年(年)重建,易名王氏宗祠。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先后六次维修和扩建,建筑面积达平方米。民国29年(年)再次修聋后改称王家祠堂。年8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图:衡阳东荆五甲廖氏宗祠修缮前航拍图
怀化市。怀化的祠堂应首推中方县荆坪古村潘氏祠堂。潘氏祠堂位于怀化市中方县中方镇舞水河西岸,距怀化市区15公里,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始建于何时已无可考证,据祠中石碑记载,重建于嘉庆六年(年),又先后于道光十四年(年)、光绪十八年(年)、民国三十六年(年)进行了扩建与维修。目前,祠堂至今还有一副纪念乾隆皇帝的启蒙老师潘仕权的对联:
十载寒窗,多才博学师龙子,
一枝神笔,重业轻官著范畴。
据资料记载怀化洪江黔城在年时有宗祠24座,多为明清所建。到目前为止尚有向氏,冯氏,唐氏,李氏,舒氏,谢氏2座,陈氏,邓氏,孙氏,鲍氏,瞿氏,黄氏,王氏,孟氏,危氏,易氏共19座。历经近70年,或人为破坏或风雨浸蚀,已经破烂不堪,有的已经变为民居。其中,冯氏宗祠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年),后于光绪三十年(年)为花翎四品衔、候选内阁中书冯家仪率全族重建,建筑面积平方。祠堂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有古式戏台、天井、厢房、看楼等。祠堂大门以砖石砌成,上有泥塑彩绘,还有用青花雕刻二十四孝人物故事,一幅浮雕一个故事,历经百多年,仍然十分清晰。年3月5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怀化除了以上所说的祠堂处,还有怀化安江向氏祠堂、怀化洪江岔头镇岩里杨氏宗祠、怀化市中方县新建镇杨氏宗祠等等,都各显特色。
此外,处在湘赣鄂边界的浏阳、临湘、平江等县级市县,也分布了不少各姓氏祠堂,它们是:浏阳市江口陈家祠堂、浏阳市官渡镇松江岭浏东冯宗祠、浏阳市大围山镇浏河源村李氏家庙,浏阳湘赣边杨氏总祠、浏阳市文家市镇杨氏祠堂、临湘冯氏宗祠、平江长寿镇吴氏祠堂、平江余氏宗祠等。其中大都是保存较好的古祠堂,部分是在原址或原址附近新建,无论新旧都各据特色。
以上只是我们已经调查和走访过的祠堂,湖南远不止这些祠堂,我们还将准备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深入细致的对湖南祠堂分布和现存情况进行摸底调研。
▲上图:衡阳东荆五甲廖氏宗祠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00八年湖南省文物局编,岳麓书社出版的《湖南文化遗产图典》,也收录全省有代表性的祠堂22个,它们是衡南王氏宗祠、洞口王元帅宫(王氏宗祠)、汝城祠堂群(含李氏宗祠、卢氏宗祠、叶氏宗祠、朱氏宗祠等)、宜章天塘谭氏宗祠、城步蓝氏宗祠、桂阳下阳欧阳宗祠、平江余氏宗祠、新化杨氏宗祠、凤凰田氏宗祠、嘉禾普满刘氏宗祠、桂阳竹溪颜氏宗祠、长沙杨公庙、新宁刘氏宗祠、湘潭尹氏宗祠、洞口金塘杨氏宗祠、凤凰朝阳宫(陈氏宗祠)、炎陵周家祠、炎陵朱家祠、洞口县竹市镇曲塘村杨氏宗祠。
三、湖南祠堂的历史意义
湖南拥有这么多祠堂,其历史意义何在。
(一)、辅助政府职能管理,稳定社会和维护一方百姓平安起了不可低估作用。旧时祠堂大多建立在远离行政管辖的边远地区,政府要有秩管理这些百姓,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很高。而祠堂有管理本族家人尊纪守法的自身属性。如祠堂规定,本姓族人的日常行为不得违反族规,一旦触犯,或发生纠纷、治安等案件,先由族长等人召集全族人于祠堂进行审议,教导其及时悔改并给予相应的惩罚,若犯事严重,则可能驱除出族,甚至在祠堂中被剥夺生命(这一点今天是完全不合法),让全族人引以为鉴。祠规民约是族众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维护生产和生活需要,将一些宗族观念和习俗,如仪式、禁忌、族规、习惯、良俗等,逐步固定为族条祠规祖训,成为家族、村落或社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其内容广阔,包括职业、婚姻、伦理、交友、娱乐等;其形式多样,有禁忌、族条、祠规、家训、禁碑、风俗。在祠规中,免不了包含一些封建性的东西,这些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看待。
(二)、祠堂据有文化和教育普及作用。就祠堂本身言,是民间非物质文化的载体,祠堂的建造融合了包括雕刻、绘画、对联、书法等在内的多种民间工艺和文化要素在其内,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例如:戏台的斗角形屋顶是顺应当地气候同时结合美学的产物,在实用的基础上给人以美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使祠堂有了欣赏价值;纯手工工艺下凿就的栩栩如生的镂空石窗、富丽堂皇的镶金天花板、精雕细琢的浮雕;书法对联体现了一个时代和一地区最高文化的表达和表现等等,无一不显示出当时工匠的智慧与高超的技术和中华文化之厚重,是民间极其宝贵物质和精神的财富。祠堂又是物质文化的历史遗产,就祠堂建筑本身而言,大部分祠堂建于明清两代,是历史长河中的沉积岩,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人文价值。
封建时代家族都十分重视家学,“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皆所以修身也。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家学之师必择严毅方正者为师,法苟非其人,则童蒙何以养正哉”!由于当时各宗族兴办族学多设于祠堂,祠堂对教育事业起了重要作用。
(三)、作为族亲们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的会聚场所。当需要商议族中的重要事务,如祭祀、修族谱、修改族规、新修祠堂等族中大事时,宗族中的族长、长辈、德高望重的人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都会聚集在祠堂一同商议。这样做有利于增强族人的凝聚力,团结族人。旧时,宗族管理日常管理中,修族谱也是宗族管理重要任务。修族谱,记录宗族中的所有男女人丁目录,族谱是宗族用来记载本族源流、世系发展、族规家法,族产族田等情况的簿籍,是维系封建宗族制度的精神上的纽带,是确认族众的血缘关系亲疏远近、防止血缘关系混乱的依据。
(四)、含有其他活动功能。当时祠堂的功能按现在的话,是个多功能活动场所,大到修谱、兴庙、树坊、兴修农田水利、修桥筑路、分摊赋税、赈济、办学助学、婚庆、祭祀、唱戏等之类,小到救助鳏寡孤残、调解纠纷等。
▲上图:衡阳东荆五甲廖氏宗祠修缮效果图
四、邻近省份和我省祠堂现状
我国祠堂文化自明代兴盛以来,已历数百年,一直广受全社会的认同与喜爱,具有广泛的群众文化基础。特别是当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国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新形势下,推广祠堂文化也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紧邻的广东省率先走出了一大步。
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文件,粤文明办56号,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文化祠堂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至年为推广建设年,要在全省建成1文化祠堂。
在我省,洞口县曲塘杨氏祠堂,由省文物部门拨款万元,现已修膳完毕。目前,湖南各地民间资本新建、重建、修建(修缮)祠堂盛行,这里仅举几例:如怀化中方县杨氏族人,自筹资金多万,对古宗祠进行了修缮;长沙浏阳市官渡冯氏族人、岳阳市平江县冯氏族人、浏阳市文家市杨氏族人分别自筹至多万元不等,新建了本姓氏祠堂;岳阳临湘冯氏族人在原址重建了冯氏祠堂。因此,有国家层面的文化引导,民间层面各姓氏的努力,祠堂建设又将迎来新的繁荣。尽管如此,湖南祠堂文化仍存有不容忽视的现象。
(一)、重视和保护不力。湖南祠堂众多,从宋代开始建有祠堂,明清至明国盛行,远者至今已千多年,近者也有几百年。由于种种原因,对现存祠堂重视和保护不力,听之任之,让其在风两飘摇中。我们在走访怀化洪江、衡阳常宁、浏阳澄潭江镇等地祠堂时,这一现像非常严重。
(二)、产权管理不清晰。如怀化洪江黔阳古城的冯氏祠堂,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年),现已严重损坏,本祠冯氏族人向政府申请所有权,然后去进行修缮和管理,政府不同意。祠堂只得认其自存自灭,无人管理。
(三)、新建、重建祠堂,政府缺乏部门监管和指导。主要表现在新建重建祠堂,由于资金基本都来自民间,为节约成本,甚至因资金严重缺口,建筑缺乏好的设计方案,施工人员素质偏低,有的不花钱就请本族人员做义务工,施工队伍缺乏工匠精神。这样建造的祠堂怎么能出精品。据我们的调查,目前新建重建的祠堂,基本没有一家超过我们前人建造的祠堂精美。
(四)、新建重建以及古祠堂不知其用途,尤其是新建重建的祠堂。尽管如今祠堂的建筑比古代可能还要恢宏,但文化功能不强。一般每个祠堂每年只有一两次祭祖活动,村民们祭祖之余,集体聚餐。其余大部分时间,祠堂则是闲置,甚至一把铁锁,长年封门。有的祠堂建成后,质量差,又不知其用途,成为一堆建筑垃圾。
(五)、祠堂建设跟风严重。随着社会进行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富裕起来了,很多地方看了别人建了祠堂,不管自己财力,心中起了攀比之心,你建我也建,结果最终因财力不够也变成当地农村的烂尾建筑。
▲视频:衡阳东荆五甲廖氏宗祠修缮工程和彩绘项目
五、面对湖南祠堂现状,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一)、政府出面,归属行业管理;或政府制定政策,指导或委托民间机构管理。总之要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和措施,不能再让古祠堂继续过着风雨飘摇的生活,不能再让新建重建祠堂躺在坪里睡大觉。
(二)、支持民间资本对湖南境内所有新旧祠堂进行调研、登记,并写出相应调查报告。针对报告内容,依规依法进行妥善处理。
(三)、对有影响力的古旧新祠堂,进行文化项目开发。一可做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二可做旅游线路景点;三可深入挖掘文物价值;四可开发有关祠堂文化的衍生商业产品,致富于民。
(四)、对新旧祠堂要善于改变观念,尤其是对新建重建的祠堂功能使用方面要逐步改变观念。
对所有祠堂在功能使用方面,在继承其传统的合理的功能外,可考虑增加如下新的功能:
1、凡祠堂附近百姓,不管什么姓氏,都可享受和参加祠堂的正常活动。不要让非祠堂本族本姓的百姓至老不相往来。
2、新建重建祠堂,要新增内容和项目。可考虑新增养老、健身、读书活动中心和农村移风易俗后安放骨灰的场所。
3、组织民间资本,兴办特色教育场所。办教育即可办学龄前儿童,也可办中小学孩子,还可办其他民办教育,如农村新技能培训和老年人学校等。
(五)、对古旧祠堂的维护和修缮,可采取政府、民间资本(主要指祠堂本姓氏族人)、爱心企业家联合出资。修缮后祠堂的所有权归国家,使用和管理归民间(本祠堂的姓氏族人)。这样政府即下放了管理权限,又不增加政府管理费用。
总之,祠堂作为文物建筑,承载了诸多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等信息,是我国珍贵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祠堂的文物价值得到了更集中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xiangzx.com/lxsly/10360.html